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据此可知,老子主张(       
A.顺应自然B.天下为公C.为政以德D.革故鼎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又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认为统治者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持。统治者要想获得民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发展。

材料二   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那么就必须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为配合农战的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孔子认为,先王按土地的肥瘠分配土地,按照劳力的强弱征收田赋⋯⋯按照利润和财产征收商税;“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有战事才征召他们,无战事时则免除)……先王以为是。”据此可知,孔子(       
A.代表了下层百姓的利益B.倡导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
C.意在恢复西周礼乐制度D.主张赋役征收应注重实际
2024-01-02更新 | 32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普宁市高考考前模拟训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主张仁和礼,以德治国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兼爱、非攻、尚贤、节俭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这反映出两者旨在(     
A.恢复稳定社会秩序B.变革人才选拔标准
C.迎合封建贵族诉求D.规范统治阶级行为
2023-11-16更新 | 229次组卷 | 21卷引用: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广东卷)
6 . 春秋后期,法家先驱宣扬“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到了战国时期,法家强调“去仁爱,专任刑法”。这一变化说明(     
A.德治主张社会影响有限B.法治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C.儒法结合符合历史趋势D.时代发展影响价值抉择
2023-11-02更新 | 213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

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候,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政治问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8 . 《易经》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因此,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常如下图所示。从中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     

A.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B.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
C.均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D.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
9 . 有同学研究先秦文献中禹的形象,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 违背) ,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大戴礼记·五帝德》

材料二: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

——《墨子·节葬》

材料三: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


(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中记述的禹的形象。
(2)综合材料中不同学派的观点,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3)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
10 .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集权,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都(     
A.体现强烈的民本色彩B.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
C.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2023-10-17更新 | 219次组卷 | 9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