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49次组卷 | 33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春秋时期,晋国的魏绛认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孔子提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反映出当时的知识阶层(     
A.推崇德政的时政方针B.消极看待社会发展前景
C.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D.革故鼎新成为普遍认同
2024-01-1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有学者在评论先秦某一思想家时说:“他认为治乱的根本,应是人克制自私利己的欲望,并主张人类回到原始共产主义的自然状态中去。由于这一理想违背了现实和历史发展规律,使其天然具有一定的消极性。”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是(     
A.孔子B.墨子C.老子D.韩非子
2024-01-1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段话反映思想家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B.小国寡民C.朴素的辩证法D.崇尚自然
2023-11-11更新 | 38次组卷 | 23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 ……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体著作。“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等意蕴深刻。《老子》认为“天下多忌讳(禁忌)而民弥贫,法物(即为合法地纳民之物)滋章,而盗贼多有。”

材料三: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2)根据史料二,概括孔子和老子的主张。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2023-09-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一流派以失势退隐的在野派自居,否定“礼治”,反对“法治”,轻视权势,主张“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这一流派是(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
7 . “顺从道的关键在于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下列言论中,能够体现该学派思想的是(     
A.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B.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C.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迷信严重、恐惧超自然物的时代里,人们坚信梦在预言方面的重要性、种种占卜术以及死者的灵魂具有令人畏惧的力量。孔子虽然承认鬼神和上帝,但在其学说中基本上对它们持置之不理的态度。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又说,‘未知生,焉知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具有强烈的科学精神B.最早探讨世界万物的本原
C.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体现了理性主义色彩
2023-07-1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政治家管仲认为:“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孔子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后世的儒家经典,历史教育蕴含其中。

汉武帝诏令在长安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以《诗》《书》《易》《礼》《春秋》作为教学内容。其中《春秋》就是鲁国的编年史。

唐高祖李渊即位不久,就组织人专门修史,目的在于“考论得失,究尽变通……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唐代设有太学、国子学等学校,学生都必须读《春秋》《国语》等史书。开科取士将《左传》等史书列入考试范围,在考策论时,常以历史典故作为题目。

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著书目的在于“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此书成为宋代及后代学校历史教育的重要教材。宋代科举考试“每至命题考试,主典籍而参以正史”。

元朝在京师设立蒙古国子学,用蒙文编译《贞观政要》等史籍,供蒙古官僚子弟学习。

明代的学校将《资治通鉴》等史书列入教材,要求学生阅读。

清代统治者规定将《资治通鉴》作为学生的教科书。

——摘编自梁励《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历史教育的重要作用。
2023-06-1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朱子文集》

材料四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材料五   京师同文馆于18627月正式成立。该馆最初只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后陆续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学等班。京师同文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涉猎“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被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

——摘编自刘毅《清末法学翻译概述——西法东渐的开端》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面临的不同社会思想背景。
(2)根据材料三,概括理学的基本主张;根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3)指出材料五与设立“京师同文馆”相关的清朝“自强”运动是什么?分析这一时期新式学校的出现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3-06-0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