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孔子由凡入圣的历程

孔子是儒学的创立者,但他生前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战国时期儒学成为显学,孔子的地位在统治者的利用和儒学学派的推崇下日益提高。但这时他还主要是作为一个学者受到重视。秦始皇焚书和汉初黄老思想的盛行曾使儒学一度受到排挤,但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行,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孔子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其形象逐渐被神化,不断被各代统治者加封。西汉时孔子被称为“褒成宣尼公”,两晋时被称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先王”,隋文帝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唐太宗改称孔子为“先圣”,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两宋时孔子地位进一步提高,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进一步加强专制集权,更加重视利用儒家的思想控制功能,明世宗封孔子为“至圣先师”,并明令全国各府县学都祭祀孔子。清朝统治者对孔子的崇奉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朝代,这时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清朝的几个皇帝还亲自到曲阜向孔子致祭。至此,孔子已不再是普通的人,而成为关系国泰民安的圣人。

-----岳麓版历史教材《文化发展历程》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孔子成圣”这一历史现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者爱人”说;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早期的民本思想由此形成。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民本思想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总结历代的民本思想,可以看出充分肯定“民”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君与民相互制约,“君与民,是对立统一的”。儒家民本观以群体为其本位,是通过家庭把社会团体和个人联系起来的,如果没有家庭,个人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就不能相连和发挥。

——摘编自樊国华《先秦诸子与管理哲学》

材料二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近代人本主义者高举人文旗帜,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的世俗幸福和欲望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纵观西方文化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本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一条线索贯穿着西方文化的始终。人本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人的权利、尊严、需要、成长、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人的价值。西方的人本主义比较强调个人价值,奉行的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人格、自由,重视的是个体的人权,平等,人际关系主要靠契约来维持。在西方,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弱化了家庭的作用,通常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得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别人。近代西方人本主义讲的是作为独立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首先关注的就是公民的权利,他们强调人生来是平等和自由的,任何人都没有驾驭和支配他人的权利。

——摘编自陈新忠《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教育影响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相比较,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简析两者共同价值。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材料三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学派的哪些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史料反映的道家和法家的治国主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