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2022·江苏南通·模拟预测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圣人孔子:达到中国人威望的巅峰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是历代皇帝的治国之本。到清朝时,康熙皇帝亲自写了楷书的匾额“万世师表”,下诏挂在孔庙大成殿梁上。近两千年间,孔子的个人声望始终维持在巅峰,被尊为“古今第一圣人”。
落魄孔子:“打孔家店”之风日盛1921年,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在出版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时写到:“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
罪人孔子:孔子成过街老鼠70年代的“批林批孔”运动形成反孔高潮,那个时候对孔子的贬损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孔子名仲尼,家中排行老二。于是在那段时间,孔子就被蔑称为孔老二或孔二。在那种大环境下,很多人从尊孔转变为反孔。
平民孔子:仲尼变得“萌萌哒”台湾漫画家从1986年开始,创作了《孔子说》等多部四格漫画,1990年由三联书店引进大陆的,用漫画乃至搞笑的方式讲述他的故事,其独特的魅力让当时很多人惊叹不已。
雕像孔子:国学复兴,孔子复归圣位?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国学大受热捧。2004年,中国成立了在世界各地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如今孔子学院遍布全球。2011年1月12日,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前落成,但是仅仅三个月后,孔子雕像便被移走,迁入国家博物馆雕塑园中。

——摘编自李岩《孔子形象在历史上的变迁》


综合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2-08-03更新 | 48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届高三6月高考临门一脚历史试题
2 . 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都对个人品质与国家状态提出了自身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三代(夏、商、西周)的制度是相承的,一贯的,周王朝的统治将百世不替的延续下去,天子的权威必须恢复。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正名”,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僭礼。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理想国是依托正义这个中心建立起来的,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有两个层次:一是个人的正义,二是国家的正义。“国家的正义”指的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由正义而产生的节制、勇敢、聪明等品质,这样的城邦才能井然有序、保持稳定。“个人的正义”的含义是“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

——于宁《柏拉图与<理想国>》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提出“天子的权威必须恢复”的有效手段。结合所学,指出“有效手段”的内涵。
(2)据材料二,分析“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理想国设想的现实依据。
(3)综合两则材料,归纳孔子与柏拉图所追求的“个人品质”和“国家状态”上的相同点。
2022-04-2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虽“罕言利”,但他不排斥“利”,且表明在“义以为上”的前提下,可追求合理的利益与财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主张“以义制利”,认为财富分配不均匀是导致纷乱的根源,“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同时代的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强调“所谓财富,如其所有者不是公正、有德性的,即不能称之为财富”,懂得“以德生利”才是长久之道。在财富分配的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公有制”的原则。在理想国中,国民谁也不能拥有私有财产,统治阶级——哲学家和武士“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能够拥有“金和银以及凡希望幸福的人们常有的一切”。柏拉图同时强调精神财富的重要性,物质财富仅是一种下等财富。

——摘编自朱晨蕾《孔子与柏拉图财富论之比较分析》

(1)据材料概括孔子的财富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据材料比较孔子与柏拉图财富观的异同,说明他们的财富观对当今社会具有的现实意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497年,孔子带着自己的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奔卫国。卫国大夫莲伯玉,以贤德闻名于诸侯,孔子与他相交甚厚。卫国人子夏、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们在卫国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们的称扬,使孔子在卫国的知名度不亚于在鲁国。孔子弟子子路还试图和卫灵公建立联系,使孔子得到重用。

后来孔子又到过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但均未得到重用。虽然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可孔子依然自信极坚,毫不动摇。他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公元前484年,在外颠沛流离十四年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和文献整理等工作方面。

——摘编自李甫云《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先奔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周游列国先奔卫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周游列国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