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强调秦汉两朝的统治者们建立了复杂的官僚体系,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设施,在帝国内还鼓励文化上的统一,在大约450年的时间里,秦朝和汉朝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方向。这“一种方向”指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B.官僚政治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C.道路建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D.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秦朝统一中国以后,北逐匈奴、建筑长城,南抚夷、越、修筑灵渠,并且大量移民南北边地进行屯戍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修长城阻止了匈奴的袭扰B.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思想
C.修灵渠沟通了黄河和长江D.移民屯戍有利于促进边地开发
3 . 【秦汉时期的交通建设】

材料一   秦代经营的交通大道多利用战国原有道路,只有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秦王朝将中央政府统一规划的交通建设视为执政要务之一,除了“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之外,还由中央直接主持,进行了“治驰道”的伟大工程。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全国交通网的基本形成,成为大一统的专制王朝施行统治的重要条件。

——摘编自《新编中国史——秦汉史》

材料二   交通的便利、行旅安全的保障、商运的畅通和驿传制度的方便,都使得汉代的人民得以免除圆陋的地方之见,他们的见闻比较广阔,知识易于传达。汉代的官吏士大夫阶级的人多半走过很多的地方,对于“天下”知道得较清楚,对于统一的信念也较深。这一点不仅影响到当时人政治生活心理的健康,而且能够加强全国文化的统一性,这些都不能不归功于汉代交通的发达了。

——摘编自孙毓棠《汉代的交通》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王朝“治驰道”的历史条件。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归纳秦汉时期交通建设的历史意义。
2024-02-0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古罗马也曾修筑过“千里长城”。从1世纪到3世纪,罗马人为防备日耳曼人的袭扰,陆续在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修建了一条“防御之墙”,从今天德国的波恩附近直到雷根堡附近,全长584千米。另外,公元117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来到不列颠视察后,下令修建长城以抵御凯尔特人,该长城由三个罗马军团历时约六年分段筑成,史称哈德良长城,全长约118千米。

——摘编自马兆锋编著《伟大的古罗马文明》

材料三   清朝入关后,一直没有修缮过长城,康熙三十年(1691),古北口一带的城墙有不少地方损坏倒塌,边防总兵蔡元上疏朝廷请求修缮,工部等建议康熙帝予以批准。康熙帝很不以为然,他认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历代经常修缮,但从来都没有因此而免除边患。他说:“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摘编自徐永清《长城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欧亚帝国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熙帝对修筑长城的看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迁往桂林、象郡、南海”“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六年“徙北河榆中三万家”。秦始皇徙民旨在(     
A.开发边远地区B.拓展秦朝疆域
C.巩固国家统一D.强化边疆管理
2024-01-2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

材料   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 这条独特道路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脉相承与长期延续。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国家治理体制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这是当代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底气。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前后更替或同时并存,但治理体系却没有因此中断,根本原因正是制度建设的承前启后。 各朝各代的国家治理都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并固化为制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以“制度建设”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1-2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秦朝时,首创了文书的抬头制度,即规定了在书写文书时,如本朝代名、帝号或与皇帝言行有关的字等,在其前都要空一格或几格,或重新另起一行顶格书写,或另起一行高出数格书写。此举反映出秦朝(     
A.以法入礼的思想B.中央集权的原则C.文臣治国的理念D.皇权至上的特征
8 .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之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C.从官僚政治到世袭政治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9 .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分封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10 . 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要想维护统治,需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第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第二、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第三、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第四、宏观经济制度模式。对此,秦朝的探索是(     
A.开创郡县制B.焚书坑儒C.统一六国D.盐铁官营
2023-12-2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