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订立《九章律》完全以秦律为基础。从汉武帝开始,经义决狱风行一时。当时汉律洋洋洒洒,已达60多篇,而有法不用,欲盛行经义决狱,不免令人费解。

《春秋》决狱是产生于汉代的一种独特的司法审判方式。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

——据高浣月《春秋决狱与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等整理

材料二   近代中西方法律文化冲突是不同区域的有着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模式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法律文化的冲突。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一文中说∶"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史圣贤之所深畏。从而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界,得自由者乃为全守。故人人各得自由。"中西"自由既异,于是群异丛然以生。粗举一二言之∶则如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倡平等;中国亲亲,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

黄遵宪在《日本刑法志序》中论述了中西方刑法的差异,他说;"中国所重在道德,遂以刑法为卑卑无足道也。而泰西论者专重刑法,谓民智日开,各思所以保其权利,则狱讼不得不滋,法令不得不密,其崇尚刑法以为治国保家之具,菲之乃若圣经贤传。然同一法律,而中西立论相背驰至于如此者,一穷之本,一究其用故也。"

——摘编自陶广峰《近代中西法律文化冲突概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至汉武帝时期中国法律演变的特征,说明其原因,并简要评价汉代《春秋》决狱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法律文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黄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孳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黄仲舒传》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走大本。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的差异。

材料二   欧洲北部各国的世俗统治者多半并不关心宗教改革的理论,而只关心这些理论作为他们控制教会对产和权力的斗争武器的明显价值……当他们决定取消教廷的司法权时,他们就必须寻找能够表明整个教会无权行使这种司法权的证据,这就使他们与路德及路德的教徒们有了共同点。

——摘编自【英】昆廷·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朱熹与路德的思想能被当时的世俗政权接受的共同原因。

材料三   社会契约绝不是要消除要消除自然的平等状态,相反,它是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这样,不管人类在力量与智力上是如何的不平等,人类也可以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3)据材料三,指出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法国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4)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
2020-08-1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