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汉的兴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人口近28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政府引导人民搬迁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第四次模拟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东汉后期,成千上万的学生聚集于太学,儒生遍布于社会。“执法不挠、诛举邪臣”的李膺成为士人交往的核心。士人和正直官员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当李膺被诬为“党人”而被罢免归乡时,“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上述材料反映的政治斗争出现的原因是(     
A.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B.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
C.绿林起义动摇汉朝统治D.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状
2024-05-10更新 | 566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2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2023-10-23更新 | 678次组卷 | 97卷引用:河南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考仿真(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两种古代封建王朝覆亡的模式,都(     
A.体现王朝的速亡进程B.利用宗教发动民众
C.体现严刑峻法的弊端D.源于阶级矛盾激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史籍评述汉末一人物:“资益州(今四川成都)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据此判断,这一人物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刘秀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汉光武帝巡幸鲁地时,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后来又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光武帝此举(     
A.表现出对山东的倚重B.体现了政府文化导向
C.实现了光武中兴局面D.掀起了民间向学之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2023-06-21更新 | 7461次组卷 | 42卷引用:2024年1月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8 . 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民起义。这两次起义的共同点是(     
A.藩镇割据造成社会动荡B.自然灾害严重导致民不聊生
C.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D.建立了农民阶级领导的新政权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名校
9 . 东汉永元三年(公元前91年),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他以“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西域各族“难养易败”为由,推行“宽小过,总大纲”的政策,决定保留西域原有政权,并给予其较大自主权。这一治理方略(       
A.削弱了汉廷对西域的有效管理B.标志着西域归属中央管辖
C.根植于班超其人平等的民族观D.有利于民族间交流和交融
2023-05-11更新 | 45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测试(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汉官仪》记载,东汉时期,百官在每年年尾会获得一笔“腊赐”(类似“年终奖”),其中大将军、三公能得到钱20万(一说3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几乎相当于他们一年的官俸。这一做法易导致(     
A.世家大族势力膨胀B.高官贵胄贪腐成风
C.社会等级秩序崩溃D.阶级矛盾走向激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