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河南 高二 期中 2024-05-24 4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中国古代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文化交流与传播、世界史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 在大汶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墓主人手握獐牙勾形器的现象。从墓葬发掘的情况看,手握獐牙器者是少数;并且和其他墓葬相比,有獐牙器的墓葬,随葬品都是比较丰富的。这可以用来说明大汶口文化(     
A.贫富差距尚不明显B.手工业高度发达C.阶级分化较为突出D.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 鲁文公四年(前623年),卫国的宁武子到鲁国聘问,文公为他赋《湛露》,宁武子不辞谢也不赋诗作答,反而对文公曰:“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对着太阳,南面而治),诸侯用命(效劳听命)也。”这反映出当时(     
A.外交礼仪受国家实力影响B.礼乐观念仍具现实影响力
C.士阶层文化素养普遍较高D.治国理念愈加注重务实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3. 下图为古籍中有关中国农业起源传说的不同记载。这些记载可用来例证 ”(     
“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以省杀生”
“昔烈山氏(炎帝)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
“(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
“后稷(周人始祖,名弃)教民稼穑”
A.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性B.中华文明起源的本土性
C.史前学术领域的包容性D.早期文明发展的渐进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4. 春秋时期的大国,大多崛起于边地(如下表)。这说明(     
晋国“晋居深山之中,戎狄与之邻,狄之民实环之”“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四海,以属诸夏”
秦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A.民族交融推动了疆土拓展
B.政治危机冲击了分封制度
C.王室衰微导致了大国崛起
D.华夏认同巩固了统一格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5. 春秋战国时期,“圣王卑礼以下天下之贤而王之,均分以钓天下之众而臣之”成为各诸侯国的共识。例如燕昭王“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秦孝公也曾下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些现象(     
A.打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B.源于社会层级之间流动渐趋强化
C.促使平民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6. 质日是秦至汉初间要记录公私事务的一类文献。睡虎地汉简《质日》记录了越人(人名)担任安陆县官佐期间县内官蜀及乡亭吏员的任职情况,记录还多有与“田”相关的事务,还有较多关系到国家对民众赋役的掌握和管理的“算”与“定算”的记载。这些发现可用于研究秦汉时期(     
A.官员选拔与管理机制B.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C.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户籍制度与赋役征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7.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注:“二年”指吕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规定,在干道上每隔十里设置的“邮”,是由十二个邮人之家组成的小型聚落,在从事耕作的同时,轮流当班负责文书传递。邮人随时待命,收到中央政府发出的重要文书和紧急文书后立即以步行方式传递至下一站。据此可知(     
A.文书行政有利于社会治理B.邮驿制度加强了边疆控制
C.人口迁移推动了经济发展D.干道建设增加了财政负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8. 秦汉时期,北方的边郡在区划形状上都呈现南北狭长、东西向窄的特点。这主要是基于(     
A.山川形变的制约B.人口分布的密度
C.前代制度的沿袭D.军事攻防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9. 秦汉时期,人们习惯把家族、宗族视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单位,对“以族举德,以位命贤”也有更大的接纳度。给官僚子弟以入仕特权,人们觉得那是人之常情;屡出贤官的家族,被认为能继续提供德才兼备的子弟。由此可知当时(     
A.官僚政治尚不成熟B.宗法制度仍在延续
C.门阀士族已经形成D.察举制度形同虚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0. 秦地既定,汉朝统治者“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这些举措旨在(     
A.加强边地治理B.减轻民众负担C.尊重当地习俗D.推动地方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1. 如表为汉初农民家庭的赋税负担状况表。这(     
家庭粮食总收入(石)赋税负担(石)赋税支出占农业总收入的比例
田亩税人头税更赋总计
1003—4<4<6约1313%
A.体现了“与民休息”的政策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C.彰显了“汉承秦制”的成效D.推动了封建租佃关系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12. 东汉后期,成千上万的学生聚集于太学,儒生遍布于社会。“执法不挠、诛举邪臣”的李膺成为士人交往的核心。士人和正直官员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当李膺被诬为“党人”而被罢免归乡时,“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上述材料反映的政治斗争出现的原因是(     
A.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B.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
C.绿林起义动摇汉朝统治D.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状
2024-05-10更新 | 564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3. 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说:“要想劝日耳曼游牧者去耕种土地和等待一年的收成,那是很困难的。而且他们还觉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作者意在说明(     
A.游牧民族的迁徙阻碍农耕文明发展B.外来民族的入侵影响中西历史走向
C.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导致尚武文化D.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社会制度差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4. 1951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难民是指以种族、宗教、国籍、社会或政治原因不能或不愿受本国保护而留在本国之外的人;或不具有国籍而由于上述原因不能或不愿返回其常住国的人”。因此,来自东欧等国家的难民几乎都被授予难民身份,而来自南美洲的难民得不到足够的保护和认可。这表明,当时(     
A.国际法的权威受到挑战B.国际局势制约难民问题解决
C.联合国的作用得以加强D.两大阵营对峙局面不断加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5.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昭通出土了汉代的“蜀郡铁插”、中原地区的博山陶炉,云南昆明出土了五铢钱、中原铜镜等汉代实物。《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了巴蜀商人如卓氏、程氏等冶铁铸器倾销云南。由此可以证实,汉代(     
A.西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交往密切B.云南地区的农耕生产十分发达
C.丝绸之路开通推动西南地区开发D.郡县制度在西南地区普遍推行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6. 清朝中期的科学家阮元在其编撰的《畴人传》中,不仅辑录了275位中国优秀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历法家等的资料和主要研究成果,还对41位西洋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来华传教士的科研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主要缘于(     
A.西学东渐的强烈冲击B.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
C.异域文化的强势崛起D.经世致用学说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7. 西班牙文化传统中有很强的尚武精神,伊比利亚半岛人(即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经过700年的“收复失地”战争才把阿拉伯人赶出半岛,因而军人在社会中据有很高的声望与地位。对美洲的征服又加强了这种传统。独立战争刚刚开始时,玻利瓦尔说:“我们的同胞不具备我们北美兄弟所著称的那种能力与政治品德,完全的民众制度不会给我们带来好处……而只会把我们推向倒台。”“秘鲁护国公”圣马丁留给这个国家的最后一个忠告是:“一位幸运的军人……执政,对重新建立的国家是可怕的。”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阿拉伯帝国衰落推动民族国家发展
B.拉丁美洲文化与美国文化存在差异
C.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取得了胜利
D.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有其根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8. 蒙古西征给欧洲带来极大的灾难:欧洲被外族入侵,封建制度遭受冲击,大军所至,焚毁田园,摧毁堡垒;更甚者,是教廷的权威蒙受极大的打击。欧洲人开始向内反思,希望重建一套安身立命的依据。因此,欧洲人(     
A.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的浪潮B.重视人的力量追求现世生活
C.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D.开展了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9. 1954年,美国、苏联、英国等50个国家在荷兰海牙签署《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承诺尊重缔约各方领土内具有重大意义的建筑、艺术品或历史上有价值的纪念物等文化财产,不对其实施任何报复行为。这一公约(       
A.目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B.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C.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D.发展了国际的司法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20. 据研究表明,甲骨文卜辞中出现的贞人“何”“大”等原本是殷人之外的族邦。殷商建立后,商王则让他们加入朝廷中职务重要的占卜官——贞人的行列。这表明殷商王朝(       
A.通过分封扩大了疆域B.利用祭祀来统合族群
C.王权与外来神权结合D.官僚政治渐趋于成熟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希腊人以希腊神话中的马神为原型。塑造了生有双翼的飞马形象。古希腊陶器上的飞马一路东行,飞过波斯,跃离粟特,走进中国,与从东向西传播的丝绸相遇。翼马纹逐渐成为两汉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使用最为广泛的织锦纹样之一。从地中海沿岸到中国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考古学家挖掘出许多织有翼马纹样的纹理细腻、图样精美的织锦实物,如图1的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唐代蓝地翼马纹织锦残片。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法国里昂纺织博物馆和日本奈良法隆寺也有翼马纹织锦藏品。这一神兽形象出现在不同时空,寄寓着人们朴素天真的想象以及对自由、速度和力量的渴望。202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丝绸之路周”,借助了翼马纹设计了“丝绸之路周”的徽标,如图2。

   
图1

   
图2

——摘编自李启正《丝绸文化承载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翼马纹织锦的特点并简析其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丝绸之路周”徽标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制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不许商人穿丝制品、操兵器、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做官,加倍征收他们的算赋。但是商人通过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用高利贷盘剥农民,成了富人,他们用钱财结交王侯,抬高了社会地位,以至文帝时出现了“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的严重形势。针对这种情况,文帝倡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和“约法省禁”的政策,给农民一些经济的实惠,减轻政治的压迫,增强农民阶级对抗土地兼并的能力,以保护封建的农业经济。

——摘编自张大可《论文景之治》

材料二   汉文帝稳定政局、约法省禁,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宁的环境。他避免战争,节制兴建,节约了国家开支,减轻了人民的赋役负担,从而调动了人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此外,他实行“入粟拜爵”另开财源,以减少算赋,免收田租,让农民休养生息。在工商业发展上,汉文帝时政府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这样,最终财源得到扩大,富国富民的目标得以实现,文景盛世得以出现。

——摘编自艾声《汉文帝与“文景之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文帝倡导以农为本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文帝的经济措施,并结合所学,试析其影响。

三、论述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名校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密不可分。不同历史阶段“夷夏”观念有不同内容,如下表所示:

时期内容
夏商时期人们对于居四周及文化上与内地文化不相同的民族称之为“夷”。自称为“夏”或“华”
两周时期内地华夏礼乐文明日益完备,与周边民族差距不断拉大,从而助长了华夏族文明的优越感。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夷夏之辨”的理念,认为华夷有别、要严守“夷夏之大防”
秦汉时期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动荡格局,首次实现了华夏“大一统”。汉文帝、景帝时由于国力上的劣势,仍沿袭先秦时期“华夷之辨”思想;汉武帝在民族关系理念上倡导“以夏化夷”,纳“夷秋”于华夏,实现“华夷一统”
魏晋南北朝在儒家“大一统”观念影响下,各政权都以华夏礼乐文明承袭者自居,坚称自己“奉天承命”,以“大一统”为政治目标,并指责其他政权为“僭伪”
隋唐时期隋文帝实施“守御安边”之策,隋炀帝“混一戎夏”,唐太宗对各民族“爱之如一”,“夷夏大防”的传统民族观被打破,开启了“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的大格局
宋朝“华夷之辨”的呼声又趋激烈。北宋石介在其《中国论》中严格限制了“华夷”之间的文明界限: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平内外,所以限也。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
元代宫廷和军政官署大量使用“华夷一统”“华夷混一”等概念,汉族士人多谨慎地称之为“混一”,如“混一华夷”“华夷混一”
明朝盛行“华夷一统”,又兼用“中华一统”,朝野上下多认可“华夷混一归真主,宇宙弘开属大明”的主流价值观
清朝皇太极继位不久便提出“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乾隆认为“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完善了“华夷一体”的观念

——摘编自段超《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或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2024-04-29更新 | 148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文化交流与传播、世界史

试卷题型(共 23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20
材料分析题
2
论述题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中国古代史
2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5,6,7,9
3
文化交流与传播
4
世界史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65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单题
20.65“战国七雄”及兼并战争单题
30.65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单题
40.65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单题
50.65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单题
60.65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单题
70.65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单题
80.4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秦朝的政治制度单题
90.65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单题
100.65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单题
110.65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单题
120.4东汉的兴衰单题
130.65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单题
140.65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单题
150.65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单题
160.85明清科技单题
170.65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单题
180.65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单题
190.65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单题
200.65商朝的统治及文化遗存 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210.65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220.65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三、论述题
230.65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