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9 道试题
1 . 东汉顺帝时期,察举制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建立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制度这一制度对儒生的儒学经术与文吏行政文书能力进行程式化考试,作为认定居官资格的手段。这一变化(       
A.解决了德行与行政能力的冲突B.进一步加强地方豪强的影响力
C.与后世科举的竞争性考试无异D.有利于提高选官标准的客观性
2 . 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实行九品中正制,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A.过分重视品行的考查B.解决了察举制的弊端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约束了地主豪强势力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商鞅变法后建立的赐爵制度强调“不官无爵”,即官爵合一。秦统一前后,官、爵已开始分为二途。西汉以官秩决定爵位,官重于爵。东汉官爵最终分离,“爵故废也”。这反映了(       
A.官僚机构职能转变B.中央集权制度臻于完善
C.国家治理渐趋理性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
今日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部分地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4 . 魏晋时期的察举采取考试方法为普通士人保留了一条进身之路,高门子弟很少屈尊接受察举。但在南朝时期,他们态度发生转变,纷纷参加考试,秀才一科充斥着高门才子。由此可知当时(     
A.中枢机构遭到士族垄断B.选官缺乏选贤任能精神
C.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停滞D.专制集权程度有所强化
昨日更新 | 136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邑,字仲卿,庐江郡舒县人,西汉循吏。初为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迁庐江太守卒史。举贤良方正,授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治行第一、迁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者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身为列卿,居处俭节”。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注: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员。

材料二   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赀(资)这八类,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黄霸是循吏中仕途轨迹记载最详细,也是次数最多的,黄霸涉及到的选拔方式为2次纳费、2次察廉、2次举贤良、3次征召。除王成记载不详外,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

——摘编自徐鹏鹏《文官制度与汉代政治治理研究——以汉代循吏群体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邑被列入《循吏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评述。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6 . 根据《广东通志》卷三十八《名宦志》所载,两汉时任职岭南的地方官员中有传记的约有40人,而有儒言儒行的有30人。其中明确记载为博士弟子、学于太学和“通经”的有6人,举茂才和辟召2人,举孝廉13人。这(     
A.表明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B.说明朝廷推行因俗而治政策
C.反映了岭南本土士大夫崛起D.体现了地方治理儒家化趋势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载:“▲,秦官,掌监郡,汉省。”材料中的“▲”是(     
A.县丞B.郡尉C.监御史D.游徼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浙里特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汉朝初年,官僚大多出自郎官与吏。郎官主要来自荫任(如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子一人为郎)、赀选(家资满五百万,得为常侍郎)。吏的来源虽无客观标准,但家贫者亦难以被“推择为吏”。及至武帝,设立岁举孝廉为常行科目,“汉之得人,于兹为盛”。这说明,武帝选官制度改革(     
A.推动豪强地主发展B.加强社会阶层流动
C.促进大一统的巩固D.强化对地方的监察
7日内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高三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表是汉代涉及乡党评议的部分民谣。这有助于(     
人物民谣
戴子高为人豪侠任气,慷慨乐施,人呼“关东大豪戴子高”
冯豹事后母尽孝,以儒术教授乡里,乡里为之赞曰“道德彬彬冯仲文”
任文公善推阴阳之术,智慧超凡,人称“任文公,智无双”
杨震学贯五经,道德卓异,关西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A.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吏B.民众价值取向多元化
C.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D.完善朝廷的选官制度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思考中国历史中之社会变迁时,实应以各时期士的动态作为探求的中心。在某一时期中,士在何等地位中产生和占有何等地位,士以何种方式参与政权、操控政权,这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若依此观念来作为中国社会分期的基准,来说明中国历史中社会的任何演变,将感觉比较容易。

——据钱穆《国史新论》整理

(1)将下列基准特征:①门第社会、②封建社会、③游士社会、④科举社会填到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只填数字代码)。选择其中任意2个时期对所填写的“基准特征”作出解释说明。

时期

基准特征

解释说明

西周、春秋

战国

两汉

郎吏社会

西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实行察举制选拔孝廉人才,在太学等各级学校中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学,这一制度实行于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唐以后

注:太学毕业成绩优秀者分派到中央部门作为“郎”,成绩较次者派遣到地方政府作为“吏”。

材料二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新型士人群体逐渐形成……北宋中期士人群体觉醒,一方面,儒学复兴旗帜的高扬,为学术思想的整合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共政”的理念与政治格局,成为宋代文化的中心内容……以范仲淹、王安石等为代表的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却都以“兴起斯文为己任”,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与胆魄。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简述唐宋时期“新型士人群体形成”的影响。

材料三   新的士类在近代中国的大批出现,体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新陈代谢不仅表现在新的士类在数量上的激增,更表现于时代发展对旧的士类的淘汰……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诗书墨卷中人的出路,使之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新式知识分子则成了时代的骄子,他们尖锐地抨击王朝秩序,又向社会传播各种新的观念意识……他们成为20世纪士类的主流。

——摘编自陈旭麓等《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新的士类”在近代中国社会出现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