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汉的兴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为今四川省彭山县出土的东汉《舂米》画像砖。图上有一谷仓,图左有二人并列踏碓;右下有二人正做米与糠的分离工作。该文物可以用于印证(       

A.官营手工业技术状况B.自耕农的粮食种植与加工
C.庄园经济的协作劳动D.农业耕作方式的日益完善
23-24高三上·江苏南通·期中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豪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阶层。起初,他们是民中之“豪”,首先强在其财势,“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兼并大量田产,“与民争利天下”;其次强在族势,“汉代豪强往往不只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大宗族”,“雄张闾里”,成为离心力量,他们还恃财“买复”,享受免役特权。高祖刘邦与功臣列侯们推行“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等打击豪强的政策。汉武帝继续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打击豪强的政策。

材料二 列侯是仅次于诸侯王的第二等贵族爵。西汉昭宣以后,非豪强出身的列侯及其后代通过兼并土地,经营工商业,以及宗族势力的壮大而成为豪强;一些豪强通过军功、裙带关系、世传经学而受封为列侯,成为豪强在“庙堂”中的代理人。在联合镇压了黄巾起义后,上层列侯纷纷抛弃中央的荣位虚职,积极攫取州郡牧守的职位,企图割据一方;地方豪强的军事力量得到迅猛发展,同时也积极投靠那些掌握地方实权的上层列侯。而后,曹操、孙权、刘备等分别联合不同的豪强地主武装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力量。

——以上均摘编自秦铁柱《汉代列侯与豪强关系刍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政府抑制豪强势力的原因及其主要措施。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汉代列侯与豪强之间关系的变化,分析东汉末年豪强势力发展的主要影响。
2023-11-20更新 | 142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东汉时期,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年幼的汉质帝因不满其专权跋扈,称其为“跋扈将军”,梁冀居然命人在食物中下毒,毒死了年仅9岁的汉质帝。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专制皇权强化B.外戚实力雄厚C.儒学成为主流D.经济恢复发展
4 . 王夫之称某帝王“允冠百王”,“承王莽割裂郡县、改置百官、苛细之后,抑当四海纷纭、蛇龙竞起之余……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斯其时乎!斯其时乎!”该帝王为(     
A.汉高祖B.汉武帝C.光武帝D.王莽
2023-10-2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汉代,官员可以不经正常公文处理程序,直接向皇帝上报秘密奏章,奏章则由皇帝本人或皇帝所指定的人开阅处理,史称“上封事”。比如汉光武帝曾下诏,“百僚并上封事,无有隐讳;有司修职,务遵法度”。据此分析,“上封事”(     
A.强化了对基层机构的控制B.体现了严刑峻法治国理念
C.利于强化君主的集权统治D.保障了政令的传达和效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国家控制的人口不过 1000万,然而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国家所控制的人口超过2100万。下列有助于解释该现象的是,东汉初期(     
A.释放奴婢取得成效B.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C.政府威信大大提高D.官民关系显著改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东汉初期,三公的职责是参议朝政、监察百官,仍拥有宰相资格。但与此同时,尚书台扶摇直上。到了东汉后期,“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师重,责之所归”,以致有人发出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感叹。这说明尚书台(     
A.提高了行政效率B.成为朝廷行政中枢
C.制约了皇帝权力D.引起中央内部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东汉时期,史籍中出现大量“猛虎渡河”、“飞蝗出境”和“盗贼止息”的记载,以此表彰良吏施行德政。这种书写方式在随后的史籍中被广泛应用。据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史事记载有程式化趋势B.皇权集中规范官吏任用
C.政治腐败导致贪官横行D.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挑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史籍评述汉末一人物:“资益州(今四川成都)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据此判断,这一人物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刘秀
10 . 2019年以来,云南河泊所遗址先后出土了大量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的封泥(信件的封缄),如“滇国相印”“益州太守章”“建伶(县名)令印”“同劳(县名)丞印”等。这主要表明当时(       
A.郡国并行制影响扩大B.边疆治理具有政治智慧
C.国家统一的进程加快D.推恩令实施具有策略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