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2023·海南·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典”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记》太史公曰:“书缺有间矣。”唐司马贞解释说:“言古典残缺有年栽,故曰有间。”《后汉书》称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正坐自讲,诸儒并听”。

有学者提出,对“中国古典”的学术研究可称为“中国古典学”,它至少涵盖三个层面。其一,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其二,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如陶玉石器上的刻划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两汉今古文以及相关的音韵学、训诂学,以汉代的《尔雅》《释名》《说文解字》为代表。其三,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统合研究“中国古典”,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学术史研究等。

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献。
2023-07-10更新 | 2372次组卷 | 14卷引用:第三单元专题注重史学素养,凸显学科特色-03历史解释-【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司马迁将项羽载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班固将项羽载入《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在《史记》中,司马迁除了介绍项羽生平(“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以及转述项羽的言论之外,均对项羽以“字”相称,或者称其为“项王”。在《汉书》中,班固对项羽以“名”相称,很少称其为“项王”。在《史记》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霸王”,而在《汉书》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伯王”。关于项羽身死之后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在《汉书》中,班固没有如司马迁那样详细介绍汉军占领鲁地的过程,在写完项羽乌江自刎一段之后,班固仅用一句话交代了项羽的后事——“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

——摘编自张春巍《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史记》和《汉书》记述项羽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史记》和《汉书》对项羽记述的因素。
2024-05-2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随着古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书写材料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纸张发明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论东方还是西方,早期的书籍书写材料都是比较笨重的,埃及的纸草、西亚的羊皮、印度的桦树皮、中国的简牍,都不利于传输,特别是远距离传递。从中原往西,丝绸之路上也出土过一些早期的书籍,比如1956年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的《仪礼》木简,这些木简为松木制成,尺寸颇长,因此如果在古代的车子上运载的话,极易折断……纸传入中亚,被佛教徒使用之后,可以抄写、传播更大篇幅的佛典。

——摘编自荣新江《纸对丝路文明交往的意义》

材料二   秦汉时期,户籍等各类基础帐簿只能在乡制作。但乡吏介于官、民之间的政治身份以及鱼肉百姓的行为,向来为统治者所诟病,皇帝也因朝廷不掌握基础帐簿,无法遏制地方上计的严重造假。纸张代替简册后,基础帐簿上移至县廷制作,基层事务由县令统揽,帐簿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

——摘编自张荣强《简纸更替与中国古代基层统治重心的上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纸张发明前书写材料的类型,并简要概括纸张的优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纸张成为主要书写材料的影响。
2024-05-15更新 | 237次组卷 | 4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巴楚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中国传统历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历法的出现与发展反映了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的需要。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代产生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每月以看不见月亮的那一天为初一(朔),以月亮圆的那一天为十五(望)。月的开始从初一的子夜算起,岁首之月的初一(朔日)从子夜起就是这一年的开始,这一天也叫“年”。“年”的名称从周代开始“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年”,商朝以十二月初一为“年”,周朝以十一月初一为“年”。秦颛顼历改每年十月初一为“年”,直到汉武帝时才又恢复使用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年”。这个“年”也就是“新年”,是新的一年的开端。《后汉书》有“太史令一人……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北周庾信《庚子山集》有诗句“新年鸟声干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宋代吴自牧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材料二:


——摘编自李立纲《秦汉时代的新年习俗》

(注:左图为甲骨文“年”字的字形。)年,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的“年”字,上部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的象形,下部是一个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的象形,二者合起来像人负禾之形,表示丰收、收获等义,“人”也兼表声。

秦汉时期都非常重视新年习俗,如秦“以十月为岁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见(十月天子斋戒,然后郊祀以见上帝。),通权火(点燃篝火照明黑夜。),拜于咸阳之旁”。汉时“高祖制诏御史:其令郡国县立灵星祠。十年(前197)春,有司请令县常以春三月及时腊祠社稷,以羊豕。……直干戈之际,草创之时,日不暇给,而其笃于祠祭如此。”

——据吕思勉《秦汉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历法产生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重视新年习俗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