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历史学】

材料一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命子迁》中曾语重心长地执迁手而泣曰:“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史记》撤除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国春秋”的藩篱,打通了历史脉络,创建了纪传体的史学范式。

—摘编自徐杰舜《从<春秋><史记>:中华民族历史链的视野》

材料二   就“正史”而论,有八部出在唐代,如《晋书》、《梁书》、《陈书》,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若再加上五代及宋人编纂的《旧唐书》《旧五代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则唐宋时期所修正史占二十四史的一半。……隋唐至宋编纂了各种大型类书和地志,包括《北堂书钞》《元和郡县志》以及南宋郑樵的《通志》等,将诸多传世文献和史料分类编排,给创作诗文和应对科考带来便利……唐代创立了一套体制性规定,从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到实录、国史等不同阶段当代史料整理和史书的编撰,都有规范的程序。史馆出现后并不禁止私家修史,《通典》《史通》等史学巨著,也都是私人著作。经世致用的中国史学发展到唐宋时代,尤其强调“会通”。所谓“会通”,需要史学知识的积累,也需要从历史走向当代、走向未来的宏大视野。《资治通鉴》是唐宋史学经世致用的典范之作。

——摘编自张国刚《唐宋经世史学之新高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记》的写作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宋史学发展的特点。
2 . 【社会流动与实现途径】

材料一   汉代士人的社会流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与战国时期士人无秩序的流动相比,两汉时期,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从流动的趋向上来看,“学而优则壮”是汉代士人的主要价值取向,此外,学术领域,方术领域,工商领域等社会领域中也有大量士人流入。在隋唐以后“科举的社会”中,乡间社会是落第士人在科场困顿后不得不选择的归处,汉代则不然,广阔的乡间尽管吸纳了很多仕途失意的士人,但同时也有相当规模的士人,在绝意官场或无心工商、方水等社会领域后,自觉主动地选择沉淀于其中。汉代四百年间,以儒士为主体的士人持续性向官场的流动,有精于此,汉代政治的尚贤特质才开始形成,并最终定型。

——摘编自杨豪马德青《汉代士人社会流动研究》

材料二   社会流动充允许队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阶层,有的经提升而转移到较高的阶层,有的经下降而转移到较低的阶层,对于中国的社会晋升途径,有教育、行医、从军、从政、经商、婚姻、革命和造反等途径。有学者分析了近代直隶农村的社会流动,认为“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的晚清直隶农村社会成员在农村危机、近代化带动、大众追求三个动力合力的作用下,通过科举、新式教育、参军、经商、流民等各种途径实现了社会垂直流动。”

——摘自杨豪《回顾与思考: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土人社会流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乡村社会流动实现途径的历史背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司马迁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以范蠡为例,说其“三致千金”,把财富分给贫贱时结交的朋友和远房的叔伯弟兄,"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司马迁这一言论意在(     
A.肯定人们的逐利行为B.说明仁义是财富的派生物
C.强调对各业一视同仁D.指明商人发家致富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前期的墓葬一般比较节俭,真正的厚葬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以后,汉代帝王的厚葬现象开始十分突出,丧葬耗费尤为惊人。1968年在河北满城发气孔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窦馆夫妇墓葬中,随葬品豪华奢侈、“厚葬多藏,器用如生人”。不仅墓制模仿生前的地面住宅,随葬品也尽量做到应有尽有,包括人生前所用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处处部是生人的翻版。农民和其他劳动者阶层在权富豪党竞奢厚葬的影响下,也纷纷募效、厚葬成为一时风气。丧葬本来有严格的礼制、但汉代旧礼已破、礼又未确立、人们往往随心所欲,自行其是,竞相僭越。昭帝时,贤良文学认为:“生不致其爱敬,死以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放,至于发屋卖业。

——摘自王忠《两汉时期的厚葬之风》

材料二   “世俗轻愚信祸福者,畏死不惧义,重死不顾生,竭财以事,空家以送终。”“无益于奉终,无境于孝行,但作烦搅扰,伤害吏民。”厚葬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受得起的消费,对于广大贪苦农民来说,他们”生有终身之勤,死有暴骨之忧”。汉墓十墓九空,绝非夸张,可以说厚葬之初,也是盗墓之始。就汉代而言、厚葬与“虽有其财,而无其尊、不得逾制”的封建礼创制背道而驰,破坏尊卑之序,冲击封建治秩序。

——据王充《论衡薄葬》、班固《汉书成帝纪》等整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以后厚葬现象盛行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厚葬现象盛行的危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