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与西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2022-05-30更新 | 2512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曹魏将东汉末年州牧制度固定化,州刺史(州牧)正式成为管辖地方的行政官。并且自曹魏开始,州刺史多带将军号,“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不带将军号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曹魏的这一做法(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监察B.助长了地方割据的趋势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D.推动了短暂统一的出现
2023·陕西宝鸡·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据对《氾胜之书》《四月民令》和东汉张衡《南都赋》的统计,汉代栽培的蔬菜有21种。《齐民要术》所载的蔬菜增至35种,包括栽培方法首次被记载的藕、芡、菱等水生蔬菜;果树的种类也更加丰富。这一变化说明,北魏时期(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B.国家统一加强民族交融
C.丝路开通引进外来物种D.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
2023-03-02更新 | 695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01
2023·海南·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秦汉时期,郡县称为中国,郡县之民或称为中国人,或沿袭先秦传统称为华夏人。到南北朝中叶,“汉人”通行于南北方,从“中国人”中分出“汉人”的族称。而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如石勒、苻坚等都自居“中国皇帝”,甚至自居“中国正统”。这一现象折射出(     
A.各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相当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增强D.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在扩大
2023-04-29更新 | 624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01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如图为魏晋时期的“烧烤”画像砖。据记载,“灸(烧烤)”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手法,“自泰始(西晋武帝同马炎的年号)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灸肉成为魏晋时期上层贵族喜爱的一道美食。这说明(     
   
A.民族隔阂日渐消失B.民族交融得到发展
C.中原民族出现异化D.华夏认同空前加强
2022-10-08更新 | 1266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01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与内地发生密切联系,南迁的游牧民族大部分走向了农业化的道路;中原部分地区一度也变为牧场,畜牧业较之前代不断增加。据此可知(     
A.中原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恢复B.结束了农牧地域分异的格局
C.少数民族内迁推动民族分布格局形成D.北方农业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的调整
2023-03-17更新 | 590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人口内迁与南迁B.政权更迭频繁C.生态环境的恶化D.民族交流交融
2024-03-01更新 | 537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三国时期,扬州由东汉时的3个郡分为8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40个增至近80个;赣江流域原东汉豫章郡则被分为7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21个增至58个。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A.统治疆域的进一步拓展B.江南市镇经济兴起
C.经济发展影响行政区划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
9 . 在曹魏时期“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基础上,西晋推行占田荫客制度,百官依品级高低占田荫客,占田多者50顷,荫客50户,少者占田10顷,荫客1户,荫客向荫庇者交租不用承担国家赋役。这一制度设计(     
A.有效的抑制了土地兼并B.演变为北魏时期均田制
C.促进了士族体制的形成D.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融合。   

时代语言发展概况
西周和东周各地方言差别很大。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战国时各地方言差异更加复杂。雅言失去标准音地位,各诸侯国“言语异声”
汉代形成南北两派方言,分别以秦晋方言和楚方言为核心。北方方言发生混化,逐渐糅合。关中话、洛语先后成为“官话”,并向周边扩展
魏晋南北朝继承洛语为官话。西晋末年北方方言逐渐向南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逐渐形成“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的现象。洛阳雅音吸收吴越方言而成的金陵音成为正统官话之一
隋唐隋朝以金陵音和洛阳正音为基础融合形成长安音,唐承隋制。金陵音与长安音分庭抗礼,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

——根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演进的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择的历史时期,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