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与西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 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 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 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 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的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023-11-30更新 | 74次组卷 | 26卷引用:10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重点练)
2 .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B.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
C.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D.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
2021-12-01更新 | 173次组卷 | 28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课堂好题精炼(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3 . 据晋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而在宋元时期文人的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被大力美化或神化,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的诸葛亮成为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更成为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的神奇军师。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文学风格的发展
B.主流思想的演变
C.统治政策的需要
D.民族矛盾的尖锐
2017-10-18更新 | 466次组卷 | 16卷引用:学易精品同步课程-统编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侧重记载了曹操集团的种种事迹,以曹魏为正统。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到了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思想倾向也改成了“拥刘反曹”,以刘备为正统。上述材料表明
A.明代相关史实更加丰富B.正史应与小说互相印证
C.史书更能反映历史原貌D.文学作品大多符合史实
5 . 诸葛亮鼓励蜀汉百姓种桑养蚕,大力发展蜀锦生产。同时,他还首设“锦官”机构,以加强政府对蜀锦生产的专门管理。这说明当时蜀汉
A.织锦业成为重要财政来源B.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
C.百姓以蜀锦为主要衣料D.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一位同学参加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战乱频繁,社会经济没有任何发展
B.封建国家的分裂推动了社会进步
C.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8 . “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年代里,“布衣”中的“布”是指
A.丝织品
B.棉纺织品
C.毛纺织品
D.麻纺织品
2019-04-08更新 | 126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练习
9 .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叶剑英援引历史典故说:“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可以参考。”这一外交思路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
A.50年代初期B.60年代初期C.70年代初期D.80年代末期
2016-11-27更新 | 240次组卷 | 19卷引用: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限时训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