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与西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华梅《中国服装史》提到,魏晋南北朝北方服饰裤褶裲裆(如下图),南方服饰长瘦飘逸。假如没有魏晋南北朝的多样性,单从“独尊儒术”的汉代传承下来,是难以出现大唐服饰的雍容而开放的。这反映了(     

A.汉唐服饰审美的一脉相承B.唐朝服饰风格的雍容而开放
C.民族交融渗透于社会生活D.经济繁荣促成了服饰多样性
2 . 《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C.我国经济重心南移D.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2024-05-31更新 | 111次组卷 | 27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金湖中学、涟水中学等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西晋统一后不久,皇室内部就因争权夺利爆发大规模混战。匈奴等内迁民族乘机而起,推翻了西晋统治,建立了各自的政权。中原再次成为烽火连绵的战场。受此影响,中原地区(     
A.汉族人口大量南迁B.游牧文化成为主流
C.民族差异逐渐消亡D.庄园经济遭到中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服妖”被视为一种“妖风”“妖象”,是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这一现象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A.社会风气败坏B.古代礼崩乐坏C.民族交流交融D.门第观念加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借西晋王室衰微之际,以迁移、战争等方式在北方地区建立政权。为构建政权的合法性、适应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各少数民族政权(     
A.推行汉化改革B.强调民族特性
C.加强中西交往D.调整军事政策
2024-05-2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素养提升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卷
6 . 魏晋南北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大量内聚,而汉民族则从中原往东北、西北和南方辐射。各族人民在住所、饮食、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变化。这一现象(     
A.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目标B.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活
C.彻底改变了人口分布格局D.完成了民族融合历史进程
7 . 依据表中关于三国时期卤城之战的史料,最合理的推断是(     
史料内容

出处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 还保营。

《汉晋春秋》(东晋)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 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晋书》(唐朝)

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王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 懿还保营。

《资治通鉴》(北宋)

A.《资治通鉴》的记载相对客观B.相关信息可以进行互证
C.《资治通鉴》主要依据《晋书》D.出现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2024-05-2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学术界对分裂之下的南北朝,孰为历史主流有不同观点,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的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下列阐释不能佐证钱穆观点的是(     
A.北方移民与南方土著的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
B.北魏政权入主中原,打击了北方的豪强地主势力
C.孝文帝改革,对消除北魏民族隔阂有重大贡献
D.少数民族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和进取精神
2024-05-1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指出,“五胡(匈奴、羯、氐、羌、鲜卑)乱华”是一个贬义词,“五胡”是牧人,不是野蛮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也有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该学者的观点(     
A.意在强调少数民族比汉族更为先进B.侧重于分析华夏观念形成的背景
C.辩证地认识了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D.说明了民族交融趋势加强的动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中,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当时蜀汉的军事防线的北线以汉中为中心,南线时称“南中”(今云南、贵州大部和广西北部一带)。在刘备占领汉中前,曹操已把大部分编户齐民迁走,谋臣曾劝谏刘备说:“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蜀汉既然不得其民,于是在汉中开展军屯,使汉中“迅速发展成能够驻扎十万士兵的计划性军事都市”。与此同时,南中也是屯田要地。据《水经注》中的描述,南中既有水利,又派都督节制,似存在军屯。而根据对南中“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而安氏由是兴焉”的记载,当时的铁器被官府垄断,南中的安氏靠贡献耕牛等物资发家,这又被部分学者视为民屯存在的佐证。然而在三国之中,蜀汉屯田推行最晚,规模最小,败亡最快。

——摘编自谢国升《蜀汉屯田考》

(1)根据材料,指出蜀汉政权在陕西(渭滨、汉中等地)和南中地区屯田制的不同点,并分别说明两地屯田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蜀汉屯田“推行最晚,规模最小”的原因。
2024-05-1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