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与西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匈奴人建立的北凉政权“请《周易》及子集诸书,太祖并赐之,合四百七十五卷”。这可用于说明当时匈奴(     
A.华夏文化认同观念较强B.文化传承载体的更新
C.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玄学文化已普遍流行
2024-05-1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TOP二十名校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猜题卷一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余桂元《中国古代史》目录(节选)

(1)阅读材料,为《中国古代史》第三章的目录拟定一个标题。
(2)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自秦汉以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4-1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前冲刺(一)历史试题
3 .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他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通过道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大范围地流行。裤褶(xi)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

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祭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

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董晔《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
2024-04-0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曹魏张皇后被废一事,最早见于陈寿《三国志》,(嘉平六年二月)庚戌,中书令李丰与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等谋废易大臣(司马师)……事觉,诸所连及者皆伏诛。辛亥,大赦。三月,废皇后张氏。宋代学者胡三省,则指出司马师弑后而非仅废后,并强调曹操杀汉后伏氏,而司马师杀魏后张氏,此不惟天道,亦操之有以教之也。清代学者黄恩彤亦认为:窃谓(曹)操第弑后耳,司马(师)则不止弑后,且弑帝矣。不惟司马(师)之恶浮于操,亦天恶曹瞒,假手司马(师)以倍其报也。清代学者洪亮吉则援引刘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子以佐证,一为当时大臣文钦给郭淮的书信,太傅(司马懿)既亡,然其子(司马)师继承父业,肆其虐暴,日月滋甚,放(废)主弑后,残戮忠良,包藏祸心,遂至篡弑。二为毌丘俭讨伐司马师时向朝廷的上书,故光禄大夫张缉,无罪而诛,夷其妻子,并及母后,逼恐至尊;并指出该志《孙峻传》中亦有(孙)仪等自杀,死者数十人,并及公主鲁育(正史确载其被杀)等相似内容。

——摘编自黄树林   曾庆环《胡三省司马师杀张后说探微》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学者赞同“司马师杀张后”说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研究历史问题时应该恪守的原则。
2024-03-21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38月,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向公众开放。

(一)“大一统”展厅


汉朝“单于天降”“四夷尽服”“单于和亲”瓦当

唐朝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长鼓


清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

(二)“大交融”展厅

“洛阳家家学胡乐”展区二胡、琵琶、箜篌、唢呐等跟随胡乐从西域传到中原,成为中华民乐的代表性乐器。
“语文互鉴”展区展出了用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和古壮文书写的“中华国家”四个字,这些文字受到汉字影响,有的是仿造汉字而生。
“交往契约”展区展出了不同时期用不同文字书写的各类契约文书,见证了农牧互补、通贡互市、工艺互鉴等经济活动。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4-02-2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摘编自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汉最高统治者选择的主要统治思想并列举西汉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2024-01-3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信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余桂元《中国古代史》目录(节选)


章标题节标题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一节秦朝的统治
第二节―西汉的兴衰
第三节东汉的统治
第四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第五节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六节秦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第七节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八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三章……第一节三国的鼎立与统治
第二节西晋的统一和东晋十六国
第三节南朝的兴替和北朝的民族融合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四章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唐……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辽宋夏金元……
第六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第一节明朝建国和加强中央集权
第二节瞭明朝中后期的政局与明的灭亡
第三节清朝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强化
第四节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五节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七节明清科技与文学艺术

(1)阅读材料,为《中国古代史》第三章的目录拟定一个标题。
(2)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以其他章节为样本编写第四章节的目录。(要求:逻辑清晰,最少列出四个子目)。
(3)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自秦汉以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3-12-2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实验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大单元测试(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曹操借鉴了汉代西域屯田的成功经验,于公元196年实行《置屯田令》。屯田采用军事化组织形式,主要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民屯的劳动力主要来自流民,军屯的劳动力自然为军人。曹魏的屯田制主要目的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生产充足的军粮,保证战争的需求。早期屯田是曹操应付北方地区统一战争的事业的一部分。司马氏掌握政权后,出于对屯田兵的担忧,最终废弃屯田。北魏太和年间,中国北方地区已经统一,但社会重新基本安定以后,流民返回故里时却发现土地已被别人占据。同时,在长时间的战乱里形成的坞堡(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大约形成王莽天凤年间,当时北方大饥,社会动荡不安。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组织遍布北方地区,不仅占有大量耕地,而且隐匿户口,侵夺税利,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北魏实行均田制,一是为了将流动人口与荒芜土地对应起来,二是为了限制、消解战争中逐渐壮大起来的坞堡经济。

——摘编自宋文杰《北魏均田制与曹魏屯田制关系探讨》

材料二均田制的分配原则是按人口均等分配土地,农民在属于他们的土地上自由耕种,过着典型的小农经济生活。农民以向国家交付租调,体现着他们与封建国家的隶属关系。自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以后,均田制度相继为东西魏、北齐、北周及隋唐等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所采用,直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法实施,均田制才退出历史舞台。均田制播扬海外,日本的班田、朝鲜的丁田,无不受其影响。这种封建土地制度是在拓跋族入主中原后出现的,它必然与拓跋族内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也与当时北部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密切相联。

——摘编自薛振《论北魏均田制产生的社会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魏屯田制与北魏均田制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目的以及影响。
2023-12-2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清代,经过约一个世纪对边疆地区的用兵,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疆域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清朝在继承历代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况有所创新,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大趋势。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举出两则史实说明清代在民族政策上的“有所创新”,并简述清代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B


上图为西周克盉,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
铭文节选:王曰:“太保(召公)!……余大封乃享(供享),令(命)克(召公长子)侯于偃(燕)。”
后武王封之(召公)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亦以元子(嫡长子)就封。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

——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朝代)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摘编自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


(1)材料一中的两则史料,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填写字母),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填写字母)。阅读史料,写出它们所共同反映的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其所体现的西周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汉最高统治者选择的主要统治思想并列举秦汉巩固大一统国家的地方管理制度。
(3)阅读材料三,完成“▲”填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2023-12-0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