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与西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和民族交融是重要的历史现象。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交融。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北魏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3)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交流互鉴,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西晋江统《徙戎论》

刘聪(匈奴汉赵政权的皇帝)“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材料二   北魏建立与统一后,吏治混乱、政府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游牧民族的威胁;统治面临危机,为此,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以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均田制租调制,迁都洛阳,讲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兴学校,祭孔子等一系列改革,以巩固统治。

材料三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三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冯太后、孝文帝改革性质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其民族交融的特点?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及影响。
2023-07-2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随着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并巩固下来。阅读材料,问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先秦时期,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为人口近6000万的民族,后来遂称汉族。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前燕创立者鲜卑慕容氏宣称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裔”;前秦创立者氐人苻氏宣称先祖为“有息之苗裔”;后秦创立者羌人姚氏宣称“其先有虞氏之苗裔”;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宣称“朕大禹之后,居幽、翔。”

——摘编自房玄龄(唐)等《晋书》

材料三     清政府边疆管理

地区管理方式
新疆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军政
西藏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
蒙古设盟、旗两级单位,命装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1)据材料一,概述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历程。
(2)据材料二,概括其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促进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边疆统治的特点,并分析边疆治理的历史意义。
20-21高一上·天津西青·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三:“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成稳,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描述的汉朝时的江南与材料三中描述的南朝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022-03-08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