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如图是《中国通史大师课》某一章的目录名称。该章的标题是(       
第五节   “八王之乱”
第六节   “超级导演”王导
第七节   犹有诗酒雅集
第八节   “菩萨皇帝”萧衍
第九节   陈朝兴亡
第十节   五胡归华夏
A.盛放的时代:百家争鸣B.波澜壮阔的大汉
C.乱世与异象——魏晋南北朝D.不可忽视的五代十国
2024-02-0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会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

——摘编自曹文柱《乾坤众生》

材料二   为了弥补兵源地士兵的不足,统治者往往会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到了魏晋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另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首领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内迁的事也是常有的,其目的是侵夺牧场和掠夺人口。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晋武帝时,塞外匈奴居住地发洪水,两万多匈奴人在河西宜阳城一带落户。“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这个时期中原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大,头上戴冠的旧习渐改为使用头巾,文人用以表示风流,军事将领则以为儒雅。周瑜“羽扇纶巾”流传千载,即为当时风习,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刻《竹林七贤图》就是明证。

——摘编自张德文、陈雪良《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迁徙杂居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迁徙杂居的历史作用。
2023-07-27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东魏权臣高欢的部下包括鲜卑人、汉人和其他各族人,他对军士讲话,时而用鲜卑语,时而用汉语。当时鲜卑没有文字,诏令文书都用汉字,因此各级官吏都必须会写汉字。这反映出当时(       
A.民族文化的交融B.汉族官员地位高
C.统治者笼络民心D.文化呈现多元化
2023-02-2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逐渐改变清谈柔媚的社会风气,呈现出慷慨激越、豪放的气质。同时,语言、文学、音乐、饮食以及服装等方面也深受少数民族的影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政权更替频繁B.商品经济繁荣C.民族融合发展D.少数民族汉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国史十六讲》评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之一在于“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的差别”。以下直接推动此现象出现的措施是
A.规定鲜卑贵族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B.学说汉话,穿汉服,移风易俗
C.鼓励鲜卑族贵族和汉族士族通婚
D.改汉姓,确定鲜卑贵族门第高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魏书·广陵王羽传》中记载,孝文帝说:“北人每言北人何用知书,朕闻此,深用怃然。今知书者甚众,岂皆圣人……朕为天子,何假中原,欲令卿等子孙,博见多知。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孝文帝的主要用意是
A.准备迁都洛阳
B.学习汉族文化
C.学习汉族礼节
D.学习汉族语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