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据统计,南北朝天象记录密度远高于魏晋,并且其相关记录分布十分不均匀,有关异常天象的记载多出现于建国之初,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则更为关注天文观测。由此可知,南北朝天文观测活动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B.封建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C.少数民族对科学的渴求D.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 .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据此可知,北魏实行的均田制(     
A.使全国土地得以均分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D.有维护小农经济之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学者杨向奎指出∶"魏晋以后,政权分崩,实不一统,但任何一族之当道者,都以一统为己任而以炎黄之后自负。"该学者意在说明(     
A.大一统观念影响深远B.民族隔阂逐渐消失
C.封建化进程遭遇挫折D.政权更迭渐趋频繁
4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祸或为防御少数民族贵族的侵扰,中原地区世家豪强常召集其宗族乡党,择一便于守御之地,屯聚为坞堡。有些坞主控制着大量土地,聚集了数百、数千家人户坞民为其劳作。下列关于坞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坞堡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B.坞堡为国家提供了大量赋税和徭役
C.坞主成为国家统一的关键D.坞堡内农民可以利用水排灌溉农田
2022-07-04更新 | 270次组卷 | 3卷引用: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课时及单元测
5 . 在早期鲜卑部落社会中,存在“母强子立”的权力传承模式,北魏建立后,道武帝拓跋珪制定了"子贵母死”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深受汉文化的影响B.为了防止外戚干政
C.父权制社会的发展D.女性社会地位下降
6 . 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日:“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有益于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问题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防止少数民族柔然骚扰D.肃清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2022-06-14更新 | 619次组卷 | 95卷引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名题荟萃)-2023统编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7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人编发为辫,状似绳索),北谓南为岛夷(海滨南蛮土著)。”这反映了
A.南宋和金的政权对峙B.南北方政权更迭频繁
C.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D.社会经济的严重倒退
2022-06-03更新 | 668次组卷 | 8卷引用: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分层作业)-【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
8 .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2022-05-30更新 | 2541次组卷 | 27卷引用: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分层作业)-【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根据《魏书李宝附承子韶传》记载:“高祖将创迁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韶对:‘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士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高祖称善。”据此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A.削弱鲜卑贵族势力B.顺应洛阳士族要求
C.洛阳地区经济发达D.追求政权的正统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北魏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荫附户问题突出。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应效法古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年无过失者则升一等”。多数农民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据此推断,三长制的推行
A.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B.得到北魏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C.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趋势D.有利于农民摆脱豪强的控制
2022-05-23更新 | 1075次组卷 | 16卷引用:第0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帮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