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隋书》记述:文帝时左藏(国库之一)所贮为钱帛、什彩,大抵是从天下赋调中取得;而右藏(亦国库之一)所贮的金玉、珠宝等物,有的是在市场交易中取得,更多的则是来自地方官员从民间征收的贡纳。这种做法到炀帝时变本加厉。由此可知,隋朝(     
A.租调制度遭到严重破坏B.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松弛
C.基层治理取得明显成效D.民众承担的法外赋税沉重
7日内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隋朝京畿区变化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与西汉相比隋朝京畿区的整体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6-0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地名的变化反映历史变迁。下列地区形势图按所处时代前后排序正确的是(     

A.图1图2图3图4B.图2图1图3图4
C.图4图1图2图3D.图4图2图1图3
2024-06-05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隋书·地理志》说长安居民“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说洛阳“其俗尚商贾,机巧成俗”。这说明这一时期(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伦理规范受到冲击D.城市商业经济发展
2024-06-03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隋炀帝见到新编成的地理图书《区宇图志》中有“以吴人为东夷”,大为不满,要求重修。他认为,吴是华夏之地,天下名都,并不是东夷,京兆与吴地地位相当,相得益彰。隋炀帝修撰地理图志(     
A.利于结束南北分裂局面B.顺应了政治中心东移趋势
C.意在调整地方行政层级D.体现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2024-05-29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而王夫之论及隋炀帝时写到:“聚钱布金银于上者,其民贫,其国危;聚五谷于上者,其民死,其国速亡”。这表明隋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是(     
A.大兴土木,炫耀国威B.君主昏聩,吏治腐败
C.对外征战,穷兵黩武D.国富民穷,基础脆弱
7 . “隋鉴’

材料一   其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始皇并吞六国,高祖统一九州,二世虐用威刑,炀帝肆行猜毒,皆祸起于群盗,而身殒于匹夫。

——《隋书》卷70

材料二   唐太宗君臣亲身经历了隋末的大动乱,看到了空前强盛、不可一世的隋朝在转瞬之间便被民众暴动的浪潮所推翻的可怕场景。唐太宗指定魏征等人编修《隋书》,主要特点就是全面总结隋亡的教训。

唐太宗君臣利用古代的统治思想,结合历史经验和唐初的实际情况,主张“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采取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开明务实的政策和策略,总结出一套理论、方法和政策,也就是吴兢在《贞观政要》中所说的“贞观政化”。

——编自吴宗国《说不尽的盛唐:隋唐史二十讲》

(1)结合所学,概述材料一中对秦隋历史的比较,并谈谈你对《隋书》中秦隋比较的认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唐朝对隋朝制度和统治政策的继承与变革。
2024-05-25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唐朝初年大力奖赏军功,军功入仕成为这一时期的升迁捷径。当时的一些功臣武将还能够进入决策阶层,充任宰相,如李靖、李勤、侯君集等。这一现象的出现(     
A.是统治秩序不稳定的体现B.解决了武将专权的隐患
C.与唐初政治军事环境相关D.干扰了科举制度的推行
2024-05-16更新 | 15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三模)历史试卷
9 . 下表是不同文献有关隋开皇十四年政府赈灾的历史叙述。这种差异说明 (     
叙述出处
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唐]吴兢《贞观政要》
关中大旱,民饥, 上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A.历史文献更具真实性B.历史事实具有多元性
C.历史评判具有辩证性D.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
2024-05-14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实行的授田制“可以把所受之田作为世业传之子孙后代”,授田皆来自国家,这是战国时期的基本土地制度。在统一全国前后,秦的土地私有现象越来越多。汉承秦制,汉初的民田制度有大量土地继承、买卖和赠送的规定,一直到东汉末年“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曹魏让其军队和招募贫民、流民开始大规模屯田,蜀汉和东吴政权也都纷纷仿效。西晋对军屯仍非常重视,东晋亦同样如此。西晋八王之乱后,在国家掌握大量土地的情况下,北魏孝文帝实行了均田制,每户的受田划分为国有土地(露田)和私有土地(桑田),桑田数量相对较少,这种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可以说是战国授田制的改版。以后,无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还是隋朝和唐朝,都相继推行了均田制,唐中期后便逐渐让位于更有效率的土地私有制。

——摘编自晋文《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的嬗变》

材料二   15、16世纪开始的英国圈地运动,是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市场指向的土地确权运动,把具有庄园共同体性质的混合土地所有制界定为私人土地产权,颠覆了中世纪的基础。大农(富农)-乡绅阶层是圈地运动的发起人和不懈的推动者,货币赎买、产权交换和协商等大农主导下的协议圈地大规模地更新了耕作方式。领主利用土地契约的时效性圈占土地,一旦租约期满,可以与佃户商议续约,也可随时收回土地。契约圈地外,领主还凭据法庭的认定圈地即法庭圈地。总的看这都是经济行为,通常在合法范围内,是圈地的主流,18世纪发展为“议会圈地”则属水到渠成。强制性非法圈地凭借强权和暴力,无视和践踏佃农的土地权利的情况所占比例较小。圈地运动断断续续的经过几个个世纪使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推动了土地市场化和农民的社会化。

——摘编自侯建新《英国史上的农业变革:圈地运动与土地确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战国至隋朝土地所有制及表现形式的演变过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变化相比,英国圈地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土地变革的启示。
2024-05-1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