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在莫高窟的礼佛画中,晚唐之前主要是以佛为中心,人朝佛像礼拜;晚唐五代以后则变为先拜地方长官,后在其带领下向佛像礼拜。这可用以反映当时(     
A.纲常伦理淡化B.割据势力兴起C.政教合一凸显D.寺院经济膨胀
2024-05-1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唐睿宗时始设节度使,到玄宗天宝年间,从西北到东北共设八个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将原本只存在边地的军镇又扩展到内地。这一变化(       
A.说明边疆与内地联系的加强B.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是迫于当时国内形势的需要D.有利于实现民族之间的交融
2024-03-21更新 | 199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古代官员会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迁转流动”,表1为唐后期藩镇武将入朝为官的情况统计,据此可知(     
地区类型朝廷征召随帅来朝弃帅来朝藩帅推荐因入卫等留京
顺地藩镇133115
割据藩镇03630
A.中央地方人才实现自由流动B.征召是武将选调的主要方式
C.藩镇间相互牵制延续唐政权D.中央对地方仍有一定的控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朝中期以后,朝廷往往为节度使加相衔,“并列衔于敕牒后,侧书‘使’字,故有‘使相’之称”。带相衔节度使入京朝觐时,可履行宰相一般权责,并享受宰相待遇。但“名是宰臣,当署制敕,至于密勿之议,则莫得闻”。由此可见,朝廷设立“使相”(     
A.重建了唐王朝的职官体系B.缓解了内轻外重的割据局面
C.提高了唐中央的行政效率D.适应了维护统治的政治需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在藩镇普遍设立监军使,以“监视刑赏、奏察违谬”。监军使多为久侍皇帝的宦官。唐朝皇帝的这一举措(     
A.意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B.保证了地方吏治的清明高效
C.加剧了外重内轻的格局D.完善了地方分权制衡的机制
2023-11-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白居易在《省官并俸减使职》中日:“兵兴以来,诸道使府,或因权宜而置职,一置而不停;或因暂劳而加俸,一加而无减。致使职多于郡县之吏,俸优于台省之官。”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藩镇势力日趋膨胀B.外重内轻局面初步形成
C.中央财政危机凸显D.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安史之乱使唐朝出现一个很大的断层,可是唐朝并没有因此而分崩离析。唐政权不仅在安史之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而且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质的帝国前期还要长。这一局面与下列哪一因素关系较大(     
A.皇帝吸取教训稳定朝纲B.新设藩镇维持政权得以不崩
C.南方经济开发反超北方D.周边民族政权无力与唐抗衡
8 . “东汉之衰,宦官最名骄横。然皆假(借)人主之权,依凭城社(皇帝),以浊乱天下,未有能劫胁天子如制婴儿,废置在手,东西出其意,使天子畏之若乘虎狼而挟蛇虺(hui毒蛇),如唐世者也。所以然者非他,汉不握兵,唐握兵故也。”与汉末相比唐后期(       
A.宦官已经手握重兵B.皇帝更加倚重宦官
C.皇帝年幼大权旁落D.宦官控制藩镇兵权
9 . 从唐朝初期到中期,以社会地位和地方名门为主的族谱修订热一度兴盛,但“安史之乱”后,则迅速降温,到五代时期,更少被人们关注。这一变化反映出唐代中期到五代时期(     
A.科举制度创立的影响B.宗法制度已不受重视
C.崇文抑武政策的确立D.门阀士族制度的衰落
10 . 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礼部侍郎王起建议:进士及第者的诗赋先送给中书门下进行详复,确认无误后由皇帝下敕,再由礼部放榜。然而在实操中,礼部多将及第的人名呈于宰相私第,待其确认无误后再放榜。这一现象(     
A.为朋党政治滋生提供了土壤B.优化了科举取士的程序
C.反映了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