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资治通鉴》232卷载: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关中仓廪竭,禁军或自脱巾呼于道曰:‘拘吾于军而不给粮,吾罪人也。’上忧之甚。会韩滉(镇海节度使)运米三万斛至陕,上喜,谓太子曰:‘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这反映出唐朝后期(     
A.灾荒影响了朝廷的治理效能B.中央政权仍有一定的向心力
C.大运河解决了南粮北运难题D.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控制力
2 .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代宗即着手重建国子监,并颁布诏书称:“其诸道节度、观察、都防御等使,朕之腹心,久镇方面,眷其子弟……恐干戈之后,学校尚微,僻居远方,无所咨禀,负经来学,宜集京师”。虽天灾、战乱不止,唐政府仍给予国子监大量财政支持。唐代宗这一举措(     
A.旨在利用儒学维护社会秩序稳定B.体现了政府恢复教育的强烈愿望
C.适应了中央集权强化的现实需要D.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断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朱温代唐后,偏居河东一隅的李氏,一直以复兴唐室为号召,十余年后一举灭梁。后唐以“中兴”自况,将朱梁比之有穷、新莽,越梁而直接承续唐正统,但在官僚阶层中,除清算少数梁末帝亲信外,留用了大批梁旧臣,这批人成为后唐政治中颇具影响的群体。这反映出(     
A.后唐实际上是唐王朝的继续B.后唐注重政权的合法与稳定
C.后梁后唐是藩镇割据的扩大D.后梁为后唐提供了统治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兴元元年(784),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斗值钱五百;及混(浙江东西道节度使)米至,减五之四”。贞元二年(786),“关中仓廪竭”,禁军相呼于道曰:“拘吾于军而不给粮,吾罪人也!”德宗忧而不知所措。不久,韩混运米三万斛到达陕州,方才解除危机。材料反映出当时(       
A.唐政府一定程度上依赖藩镇B.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
C.依赖藩镇是唐政府的唯一选择D.藩镇是拱卫唐王朝的核心力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唐德宗时期,河朔藩镇内部以及藩镇之间结成了庞大的联姻网络,为了应对这一现象,德宗将数位公主下嫁给河朔藩镇节度使家族,出现了“王武俊、王士真、张孝忠子联为国婿”的局面。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重视藩镇以拱卫边疆B.以血缘关系实现联盟
C.保证地方赋税的征缴D.分化拉拢以控制地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五代时期,“流官移镇”盛行。各节度使不仅积极发展屯田,而且“多遣亲吏往诸道回图贩易,所过皆免其算”,并将所得财富据为己有。藩镇的财富流向由唐代“取之于镇,用之于镇”变成了“取之于镇,用之于使”。这一变化反映出(       
A.改土归流成效初显B.地方割据势力削弱
C.藩镇经济有所恢复D.基层治理日益衰败
2023-04-09更新 | 852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邓州春雨国文学校202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安史之乱后,地主通过巧取豪夺,从农民手中圈占土地(其中不乏国有土地),造成大量失地农民从国家编户投身地主名下,成为依附农。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土地私有制的推行B.地主阶级的骄横
C.统治者腐败的加剧D.藩镇割据的盛行
2023-04-09更新 | 560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设置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下列各项中,描述“藩镇割据”局面的是(     
A.“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B.“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C.“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D.“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唐朝都城长安失守,唐玄宗在流亡四川的途中,下诏赋予各节度使以自调军粮、任免辖区内官吏、主管辖区内赋税徭役征发等职能。这一措施的实行(     
A.促成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B.导致唐朝统治土崩瓦解
C.使得安史叛军被迅速平定D.造成“三冗”问题严重
10 . 如图反映了唐朝天宝十四年至乾元三年户籍数、人口数和纳税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导致图中数据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府争夺统治权B.少数民族同中央政府矛盾激化
C.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现实需要D.中央政府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