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五代十国各割据政权很注意罗致和培养翻译人才即通事,后唐政府中,有的通事既通晓汉语,又通晓契丹语和突厥语,有的甚至“能四夷语、通六蕃书”。这种现象说明当时(     
A.国家统一趋势日益加强B.少数民族汉化明显
C.各政权与周边交往密切D.思想文化趋向繁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有学者称,五代十国时旧秩序解体、新制度待建,是中国历史从破坏、杂糅走向整合的时期这说明五代十国(     
A.孕育着封建政治制度新发展B.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C.为国家再次大统一奠定基础D.是唐后期政治局面的继续
2023-10-19更新 | 86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中唐以后,不少有才能的下层士人在地方藩帅的“力荐”下才能进入政治中心,甚至“作尔人极”。自称“五叨中台”位极人臣的权德舆,便多次表示难以忘却幕主“旧恩”。这反映出中唐以来(     
A.割据势力持续发展B.科举选官走向瓦解
C.中枢机构亟待完善D.朋党之争不断加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面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出狩”剑南时,在普安郡(今四川剑阁)发布的诏书(     
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诸路本节度、采访、度支、防御等   使……其署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任署置讫闻奏,六品以下任便授, 巳后一时闻奏
A.旨在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B.加速了唐王朝政治统治的灭亡
C.缓解了唐朝内重外轻的局面D.体现了中央对现实的政治妥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安史之乱使唐朝出现一个很大的断层,可是唐朝并没有因此而分崩离析。唐政权不仅在安史之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而且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质的帝国前期还要长。这一局面与下列哪一因素关系较大(     
A.皇帝吸取教训稳定朝纲B.新设藩镇维持政权得以不崩
C.南方经济开发反超北方D.周边民族政权无力与唐抗衡
6 . 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礼部侍郎王起建议:进士及第者的诗赋先送给中书门下进行详复,确认无误后由皇帝下敕,再由礼部放榜。然而在实操中,礼部多将及第的人名呈于宰相私第,待其确认无误后再放榜。这一现象(     
A.为朋党政治滋生提供了土壤B.优化了科举取士的程序
C.反映了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7 . 如图反映了唐朝天宝十四年至乾元三年户籍数、人口数和纳税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导致图中数据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府争夺统治权B.少数民族同中央政府矛盾激化
C.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现实需要D.中央政府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8 . 学者张国刚把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藩镇划分为割据型(河朔地区)、防遏型(中原地区)、御边型(西北、西南边疆)、财源型(东南地区)四种类型。并指出,在唐代后期近50个藩镇中,真正割据的主要是河朔三镇。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藩镇
A.促使唐朝开始由盛转衰B.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C.控制了朝廷的财政收入D.利于延续当时唐朝统治
9 . 下表是不同时期学者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评论,据此可知
不同时期学者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评论
评论者评论内容(节选)
颜真卿(唐代大臣)天宝以后。李林甫威权日盛……上意不下宣,下意不上达,所以渐致潼关之祸。皆权臣误主也。(《全唐文》)
司马光(宋代史家)李林甫为杜边帅为相之路,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失石,不若用寒唆(农耕者)胡人……”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卒使禄山领覆天下,皆出于林甫专宠固位之谋也。(《资治通鉴)
赵翼(清代史家)及玄宗平内难,开元之始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虽安史之变不尽由于女宠,然色荒志息。惟耽乐之从—.酿成大祸而不知。(《廿二史劄记》)
王寿南(近代学者)安史之乱主要原因乃是府兵制的破坏与边兵力量的增强,亦即外重内轻之势愈来愈严重,给予手握重兵的边陲武将以侥幸夺取皇位的机会。(《隋唐史》)
A.安史之乱源于李林甫专宠误国B.唐玄宗耽于美色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C.安禄山手握重兵终致叛乱窃权D.政策缺陷与用人不当引发藩镇叛乱
10 .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五代十国,皆节镇之流裔而合兵者也。”其依据应是
A.五代政权除后唐外多定都于开封B.唐后期藩镇割据纷争愈演愈烈
C.唐末黄巢起义威胁统治者的利益D.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过于频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