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先秦到隋唐,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政治重心所在。然而中唐安史之乱以后,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北方经济区在战乱蹂躏等因素的影响下,发展速度明显放慢,而南方,人口激增,农业生产效率高,经济实力开始赶上并日渐超过北方。

——摘编自游彪《宋史》

材料二   宋代,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高于北方地区。南方水稻田产大多高于北方麦豆一倍以上,茶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南方许多地区都种植,南方成为造船、造纸、印刷、冶铸、织染等行业的重心所在,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明显高于北方,镇市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到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及其发生变化始于的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2023-10-2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中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物理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肃宗遭唐中衰,幸而复国,是宜正上下之礼以纲纪四方;而偷取一时之安,不思永久之患。彼命将帅,统藩维,国之大事也,乃委一介之使,徇行伍之情,无问贤不肖,惟其所欲与者则授之。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杀逐主帅,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盖古者治军必本于礼,故晋文公城濮之战,见其师少长有礼,知其可用。今唐治军而不顾礼,使士卒得以陵偏裨,偏裨得以陵将帅,则将帅之陵天子,自然之势也。……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然后大宋受命。太祖始制军法,使以阶级相承,小有违犯,咸伏斧质。是以上下有叙,令行禁止,四征不庭,无思不服,宇内乂安,兆民允殖,以迄于今,皆由治军以礼故也。岂非诒谋之远哉!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光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司马光的观点。
3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整个国家基本陷入瘫痪状态。为赈济灾区、振兴经济,唐代宗任命刘曼为户部侍郎兼京兆乎,着手实施改革。刘曼对灾区的改革如下:一、扩大常平仓经营。原常平仓的职责是贩灾,刘曼担任此职后,提出必须将粮食运送到灾区与当地交换其他产品,再运到外地销售。采取这种方式,可调剂收购地与销售地之间的物资余缺,既帮助了灾区,又活跃了经济,还增加了国家收入。这就是刘曼坚持的“丰则贵余,歉则贱菜”的原则。二、实施救灾新法。刘曼重视收集各地的气候变化信息,做到“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更值得称道的是,刘曼还提出赈济新办法,即:由国家在灾区低价出售粮食,解决灾区缺粮的困难,以此支持灾区发展农副业开展生产自救。这样,既助灾民度荒,又不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即所谓“国计不乏”。

——摘编自丁声俊《中国古代杰出思想家的粮食经济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曼改革的特点及其体现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刘曼的改革。
2023-10-0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赵)普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上(宋太祖)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摘自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

“节镇太重,君弱臣强”是汉唐两代留下的最为惨痛和深重的历史教训,这一教训,如同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时刻警醒着赵宋君臣。

——摘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二在地方治理的中间环节的设置和管理上,赵宋王朝……创建了路制。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格局……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侔,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和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办公地点也不在同一州内……所以,终两宋之世三百余年,中央始终能够维持政权统一和政局稳定,地方上没有出现足以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可以说,路级机构分权制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摘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东汉末年、唐朝中期以后的相关史实论述“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留下的“最为惨痛和深重的历史教训”。
(2)在两宋三百余年的历史中,中央政权相对统一和稳定。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路级机构分权制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宋代地方治理上“分权制衡”做法被明、清所继承,结合明、清相关制度加以说明。
2022-12-2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叛将时间分布表

帝王世系在位年数(年)叛将名单叛将人数
高祖李渊8李轨、李密、朱粲、独孤怀恩、刘师善、董阿兴,徐圆朗、高开道、辅公柘……12
太宗李世民23李艺、王君廓,刘德裕、阿史那结社率、刘兰、侯君集﹑李君羡……12
高宗李治34阿史那贺鲁﹑朱邪孤注,薛万微,柴令武……6
中宗李显5李多祚、娑葛2
睿宗李旦80
则天皇后武婴15李敬业、李尽忠,孙万荣3
玄宗李隆基44常元楷、李慈、安禄山、阿布思,李怀节、可突干……16
肃宗李亨6孟庭伦、史思明,康楚元……·6
德宗李适26刘文喜,李惟岳、田悦、粱崇义.李纳……22
穆宗李恒4朱克融、王廷凑、王国清……6
昭宗李晔7陈敬暄、孟迁,杜有迁、侯元绰、文武坚……—27
哀帝李祝3王茂章、丁会2

——摘编自刘兆艳《唐代叛将研究以两〈唐书〉为中心》


(1)概括指出唐代叛将从时间分布上表现出的阶段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
(2)结合史实说明叛将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2022-08-26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图册-高中历史图册纲要上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因“北人南迁”所引发的生产技术变革,基本解决了大量人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存问题,长江中游地区(江西、湖南)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主产区。在长江下游地区,北方移民还将其旱作农物——小麦——引入该地,稻麦复种制逐渐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普遍性的耕种制度。随着粮食产量的有效提高,长江下游地区的民众开始追求“高质量”发展,“茶桑、果、渔业、纺织、制瓷等多种商品性经营和海陆运输业发展起来,以扬州为发展龙头,苏州、江宁为犄角的三角形农业经济区在唐后期基本形成”。

——摘编自张欣《“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徙与技术革新及影响》

材料二   唐代,江南地区的农具有许多改进,曲辕犁得到了推广,筒车也在南方各地的水田中得到应用,水利灌溉事业进步明显。《新唐书》记载,唐后期全国共修建水利工程101项,其中江南道达49项,居各道之首。北方先进的丝织技术此时也传到浙东;南海、广州和桂林的棉纺织业已全国闻名;南方矿冶业也有显著发展,有铜、锡开采的县数已超过北方。扬州是唐代造船业中心,洪州(今南昌)也是唐代的造船基地。大运河开通后,位于水陆商路交会点的扬州“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广州则发展为唐代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江南各道,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

——摘编自张瑜《浅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指出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时代性因素。
2022-11-25更新 | 291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名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此外绝大多数藩镇,虽然也有重兵驻扎,但它们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不是割据性质的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其动乱多是内部兵乱,不是割据叛乱。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虽然不属于割据性质,但是由于它们各自不同的地理特点及其与唐王朝的政治、财政、军事关系,因而深刻影响着整个藩镇割据形势的发展。具体说就是,东南型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型(西北)从武力上奠定了关中,中原型从军事上镇遏叛镇。最后黄巢起义打破了这种格局:举足轻重的中原型藩镇大部分被野心勃勃的朱温吞并;边镇动辄举兵犯阙;东南型藩镇也不再供给唐朝财源,唐朝的灭亡只待时日了。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

材料二   唐末“内为奸邪阉宦之所制,外为强臣藩镇之所遇,号令不出国门”。五代“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缠地”。连年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失序、道德沦丧。北宋建立之初,与抑制武将的措施相对应,宋代统治者大力扶持文人入任,以文人充斥国家各级政府机构。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备受排挤的庶族地主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日益壮大。宋代建国伊始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推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进一步加快了土地流转速度,逐渐形成“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社会经济局面,大量国有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土地的私有化占据了绝对优势。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化,到宋代基本定型。

——摘编自杨钰胗《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及其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藩镇势力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原因。

8 . 材料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令西北边境的军队驰援内地,神策军将卫伯玉领千余人赴难中原,攻围安庆绪(安禄山子)的相州之战。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进犯长安,禁军溃败,代宗奔陕州,鱼朝恩率此军护卫代宗,后鱼朝恩便率神策军归于禁中。由于地方割据日益尖锐,严重的局势使唐朝统治者认识到必须拥有一支由朝廷直接掌握的、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加强神策军势在必行。神策军第一次大规模扩编是在代宗大历(766779年),主要收编了平卢镇邢君牙部等极有战斗力的藩镇部队。第二次大规模扩编是在德宗贞元(785805年)间,主要收编镇国镇骆元光部等。由于唐廷拥有神策军这样一支庞大军队,所以,一般藩镇对之不敢过分睥睨,同时也阻遏了吐蕃的侵扰。唐穆宗初年,神策军达186700余人,达到全盛时期,但是由于其拥有许多特殊权利(如给养三倍于其他军队),故其腐化开始孕育于其极盛时期。且从唐德宗起,宦官控制了神策军及其他禁军,同时也控制了长安城及整个关中地区,造成了宦官集团长期专权局面。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神策军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代神策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