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科举制度尚属形成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之子杨喧举试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因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唐德宗时,宰相李实向礼部侍郎知贡举的权德舆推荐私人,要求录取,权德舆未能满足,李实乃开列名单责令录取,否则就要贬官。唐肃宗时,礼部侍郎杨绾甚至要求停罢进士、明经诸科,理由是经科举所选之士,“幼能进学,皆颂当代之诗,长能博文,不越诸家之集。遂相党与,用致虚声”。唐时对科举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考生自幼专心读书应举,而所学之内容却无益于事,“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

——摘编自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材料二 唐代科举中,举子在考试前的请托宣传和达官闻人的荐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形成了特有的“行卷”风气。据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载,“唐之举人以所业投献主司。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盖主司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唐代著名人物如韩愈、杜牧、皮日休等人都有“行卷”的经历,有些还成为科场和文坛佳话。如《南部新书》卷甲就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唐代的项斯一开始并不出名,于是就将自己的作品投献给了江西的杨敬之。杨敬之十分欣赏项斯的才华,还赠诗云:“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没过多久,项斯开始在长安声名远扬,第二年登进士第。

——摘编自胡可先《“座主”与“门生”——唐代科举与官场裙带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科举制度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