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据《新唐书》记载,“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例如,贞元年间(785805年),唐德宗欲起用卢杞担任饶州刺史,门下给事中袁高行使“涂归”权,封还词头,揭杞罪状。唐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见。唐代“涂归”这一做法(       
A.具有政治决策的民主趋势B.体现出权力制衡体制的构建
C.表明权臣擅权现象的出现D.客观上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代皇帝会对奏状中的潜在议题采取“搁置”的做法,不使之成为供大臣讨论的议题。皇帝的搁置权表现为对文书的“不报”或“留中”,皇帝对表状留而不发、未加批复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将议题搁置,暂时不决策。这一做法(       
A.造成了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立B.避免了朝廷决策中的失误
C.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D.破坏了政事堂的议政制度
3 .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2020-01-09更新 | 8917次组卷 | 106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A.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
B.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2019-09-16更新 | 1540次组卷 | 43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18届高考模拟(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
A.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B.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C.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
2019-03-01更新 | 390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9年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训练历史试题
6 .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C.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D.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2018-09-05更新 | 579次组卷 | 37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16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