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8 道试题
1 . 古代中国国家治理,对于今天探索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 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摘编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元朝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省制度……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称为“腹里”……吐蕃作为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也未设行省……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

材料三 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清朝对边疆民族的治理使得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材料四 汉王朝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 诸如西域都护府, 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等等。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列举汉代、唐代、宋代、明代为加强皇权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管理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并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的新问题,并列出清代前期巩固疆域的主要措施3条。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2 . 【秦汉隋唐制度创新】

材料一   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差异与冲突。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成或个别大臣专权基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乘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初的政治制度创新表现。
2023-11-23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朝,三省长官都可以称之为宰相,行使宰相的职权,讨论国家政事。同时,在运行三省六部制的过程中,各项政务工作开展、各项审议和批准工作都形成了分层负责的基本情况,并且各层掌握不同的权限,按照特定的程序运行工作,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这样就促进了皇权的强化,利于最大限度控制政令失误问题的出现。

——摘编自裴海鑫《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思考》

材料二   废相仅仅是明太祖稳固皇权的一步棋子,明太祖要在他在位时就为子孙后代从制度上消除对皇权的各种隐患。罢相以后,皇帝就可以将一切大权掌握在手里,中央政府的府、部、院、寺,分理庶务,各不统属,就不必担心大权旁落了。这样,皇帝事实上兼任宰相,皇权和相权合二为一;从制度上集君权、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皇权得到高度集中。

——摘编自胡春根《试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废相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对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看法。
2023-11-2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三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制度。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期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各自职能,并分析三省六部制作用。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中枢机构

材料一

时期丞相命运
秦国吕不韦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朝中枢机构以三省为核心,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枚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

——摘编自《中国历代官制》

材料三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门下)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摘编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七《官制总序》

材料四

时期职位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内阁苜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
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中枢机构面临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协调君权与相权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的新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诸侯国)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前127年)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威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武帝时中央集权面临的威胁及采取的对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隋唐政治制度变化与创新的表现及意义。
2024-04-03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魏晋以来,平时不设宰相,而尚书、中书和门下,迭起而操宰相之权。隋改中书为内史。唐初复旧,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承而行之。其后多不除人,但就他官加一个同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目。而中书门下之事,实亦合议于政事堂,并非真截然分立的。尚书,历代都分曹治事。至隋才设六部,以总诸曹。自唐以后,都沿其制。

——摘编自钱穆《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在制约机制中采取的官制改革并分析其作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门下省复核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中国

英国

政治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

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材料三   孙中山指出:“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但其共和政制设计并非完全照搬西方国家,在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还有考选权与纠察权。“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创立各国古今所未有的政治学说。”

——摘编自郭辉《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及其特征》

材料四


                       油画《宽容》沈嘉蔚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三省制的运作程序。
(2)依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英国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的核心内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所涉及运动的内容?
2024-01-0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肇东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材料二   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主要表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承秦制,由丞相参与皇帝决策;丞相多由一、二功臣、贵戚出任,并有独立的丞相府办公。因职事繁多,至武帝时,丞相府吏员已增至三百余人。唐朝完善了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形成了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执行的三省分职制。此外,唐太宗常以参预朝政”“参知机务等职名,授予部分资历较低的官员参与决策。至唐高宗后,须有皇帝加封的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名方能为相成为定制。

——摘编自田兆阳《古代行政中枢机构的嬗变及其走势》

材料二   明初中枢机构基本承袭前元,但因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并奠定了整个明代中枢政治发展的方向。虽然这一突变使君权实现了集中,却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迫使后世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不得不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

——摘编自王剑   李文王《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初至唐中枢机构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枢机构的“突变”及后世嗣君的“调整”。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我国古代中枢机构的发展趋势。
2024-01-0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