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唐朝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基础上,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主要由皇帝亲信主持集体商议;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信官员参与议政。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变(     
A.加强了皇帝独裁权力B.提高了尚书省的地位
C.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D.取消了宰相的决策权
2024-01-30更新 | 280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武则天时始设“同中书门下三品”职务,这起初只是个临时性职务,相当于宰相。当宰相由固定的变成了临时的,三省的长官就成了虚衔。这一职务的设定(     
A.标志着三省制度的瓦解B.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C.破坏了三省的运行机制D.适应了中央集权需要
3 . 历史学家钱穆指出: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汉代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共同负责。唐代的这一变化(     
A.扩大了统治基础B.提高了民主决策
C.滋生了官员腐败D.加强了君主专制
4 . 中唐时期,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未入朝执政者有四十多人。德宗朝宰臣三十五人中有三十三人非三省长官。贞元初年(785年),中书舍人缺五员,德宗不给补员,如有诏敕需要拟定,命翰林院以随侍自己左右的翰林学士代拟。这反映出中唐时期(          
A.三省制度遭到破坏B.地方割据局面形成
C.选官制度仍需完善D.权力制约机制严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朝实行了三省制度之后,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争权夺利,唐朝对中枢进行了调整,设置政事堂作为三省共同的议政机构,遇有意见分歧,由皇帝裁定。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置(     
A.加强了宰相权力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完善了官僚制度D.限制了君主专制权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以黄门待郎郭待举、兵部待郎岑长倩、检校中书侍郎郭正一等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这一举措(     
A.完善了中央权力制约机制B.导致中枢行政效率低下
C.说明三省六部制遭到摒弃D.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7 . 《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同时,当时也有“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省体制(     
A.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B.推动了政治决策民主化
C.削弱了皇帝的专制权力D.三省相互牵制降低效率
8 .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9 . 唐初设立三省六部制,“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后又置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再后来改称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这些变化(     
A.明确了官员的职权和分工B.形成了官员间的有效制约
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D.强化相权,对皇权造成威胁
10 . 唐太宗曾对门下省长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据此可知,当时(     
A.政治体制中蕴含着理性色彩B.君主专制干涉政府的运行
C.中枢机构以权谋私现象突出D.三省六部制存在严重弊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