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外文化交流(魏晋-隋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非交往在唐代的始于贞观年间。根据史料记载:“殊奈,昆仑人也……贞观二年(628)十月,使至朝贺。”天宝十年(751),唐朝人杜环到达过非洲。唐代的中非交通线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8世纪后,陆路渐趋衰落。瓷器和丝绸是唐代时期输入非洲的大宗物品。从7世纪开始,东非海岸商业性城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推动了中国商品进入非洲。香料、象牙则是非洲输往唐代中国的主要物品。

——摘编自景兆玺:《唐代中非关系论述》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中非关系快速发展,中非合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基础设施融资方、对非投资增速最快国家、非洲国际工程的主要承包方以及主要发展合作伙伴。非洲国家也积极支持中国在全球治理上的主张和倡议,非洲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最积极的方向之一。面对百年变局,中非团结合作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能为非洲乃至全球繁荣发展和持久和平注入强劲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都把非洲国家当作自己的患难之交”。

——摘编自周玉渊:《大变局时代中非合作的新征程与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中非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处理与非洲关系的基本原则。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籍记载,先秦时期,中原与沿海地区及海外就已经存在交往。战国时期,燕国与朝鲜、日本的交往一般是从登州湾出发,入渤海湾北向长山列岛至辽东半岛南端,沿半岛东侧北上鸭绿江口,再走朝鲜半岛西侧近海,至半岛尽头,穿越对马海峡,抵达日本本土。秦统一六国及其后的楚汉相争,导致不少内陆汉人逃到朝鲜半岛,有些人渡海进入日本。秦始皇时代的神仙传说与徐福东渡故事的真实性当然十分可疑,但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秦汉之际中国与日本、朝鲜的海上交往和催生弥生文化的历史。8、9世纪,“广州通海夷道”贯穿南海诸国、印度洋至波斯湾和东非海域,并与航向日本、朝鲜半岛的东北亚海路相连接,对东亚各国的发展影响巨大。

——摘编自李庆新《海洋贸易、货币流通与经济社会变迁——东亚海域沉船发现古代货币及相关问题思考》

材料二   “朝鲜”之称在古书里既可以用作国名,也可以用作地域名。如《盐铁论》中就有“(燕国)度辽东而攻朝鲜”的记录。《史记·朝鲜列传》亦载:“秦灭燕,属辽东外微(藩属)。”至晚在隋代,高句丽(东北少数民族扶余在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政权,强盛时统治整个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人在与中原的交往中,也把自己的政权所在地称为“辽东”,高句丽王元在给隋文帝的表中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高句丽人对“辽东”内涵的认同,反映出高句丽人对中国的向心力。唐代裴矩、温彦博等大臣以“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为由,要求恢复中原王朝对这里的直接管辖。以“辽东”指称朝鲜半岛北部的说法在唐代中原地区和高句丽国内的通行,恰是高句丽民族是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一个有力证据。

——摘编自杨军《朝鲜半岛与“辽东”内涵的失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10世纪以前中国和东亚邻国交往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史籍中“朝鲜”和“辽东”关系的变化,并简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因素。
2023-11-1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十一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渤泥”(加里曼丹岛文莱国)“尤敬爱唐人,醉也则扶之归歇处”;“文古老”(苏门答腊)其地居民每年都盼望中国商船来做生意,他们往往认为五梅鸡的出生能预兆中国商船的到来,一只鸡出生就有一条船,两只鸡出生,就有两条船,以此方法占卜,还很灵验。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的这些记载,主要表明
A.中非交往源远流长B.中外进行友好交往
C.世界逐渐走向整体D.人口、物种和商品全球性流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中宗时,吐蕃使团曾与李邕为代表的皇家球队举行马球比赛,皇帝亲临观看;高丽、日本等国也有与唐王朝进行马球竞技的文字记载;新科进士及第后,会在长安月灯阁举办马球竞技以示庆祝。据此可知,马球运动
A.推动中外交流B.主导体育发展
C.影响价值导向D.彰显时代气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