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外文化交流(魏晋-隋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推动了文明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子》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中提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能参预天地之职)。”

——整理自《老子》《荀子》

材料二   隋唐时期,采取开放政策,不仅吸收了外域文化,而且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礼俗的巨大影响而中国化了。在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的顶峰,并对中国传统诗词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以禅语入诗,二是以禅趣入诗,三是以禅法入诗。

——整理自豹云天《探索中国古代隋唐时期的历史脉络和特征》等

材料三   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经过一系列民族大征服,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至9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9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汇成,这是介绍中国的第一部阿拉伯著作。14世纪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北非、中亚、南亚、东亚诸国的风土人情。

——摘编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古代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老子和荀子的主张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内涵,并予以合理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佛教的角度,说明隋唐时期“不仅吸收了外域文化,而且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简析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诗词书画艺术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并指出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023-03-22更新 | 35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等4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在陕西西安碑林馆藏中,立有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刻载了大秦景教传入并流行于中国的情景。该文物作为史料可以佐证
①唐太宗“示存异方之教”②大秦曾经遣使来唐学习访问③唐代中国文化的多元色彩④长安成为佛教传播的中转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 . 2004年,西安发现734年逝世于中国的井真成的墓志。墓志写道“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运邦,驰骋上国。”该墓志的发现
①是可以用于研究遣唐使的重要物证
②具有见证中日文化交流的学术价值
③印证了唐代对外关系的活跃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②③
2021-11-1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S9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