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外文化交流(魏晋-隋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据《古今乐录》记载,“横吹”即“胡乐也”,是张骞凿空西域后,由中亚一带传入中原。唐朝时,“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     
A.国内民族关系的融洽B.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
C.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D.民众生活的富足安逸
2 . 据朝鲜《三国史记》记载,788年后,新罗实行“读书三品科”制度,即“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者,超擢用之”。这反映了(     
A.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模仿唐朝B.中国文化对外辐射范围扩大
C.中国文化对古代朝鲜的重要影响D.唐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上层人士的介入,使名见经传的画家人数陡增,足以构成研究该时期绘画史不可缺略的一环。墓室壁画在汉代已经普遍流行,而且在创制和描绘上也已发展得相当完善。这一时期的石窟壁画依然可以从今天西北地区的石窟遗存中感受其精美的制作。如今寺院壁画则早已泯灭而不得见,但是通过文献的记载,我们仍可想见当时寺院壁画的恢弘以及众多名家能手参与创制的繁荣景象。上述所涉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家、墓室壁画、石窟壁画、寺院壁画,即是我们在揭示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格局前必须着力复原其地理分布的四项绘画要素。


——地图依据赵振宇《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格局研究》

材料二汉末中原动乱,地处丝绸之路要道的河西走廊等地区的军民却因为战事鲜及而享受着相对平静的生活。关内的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将农桑技术与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这一地区。《后汉书·孔奋传》记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藏(今甘肃武威)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陈寅恪指出:“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主要指今甘肃一带)一隅。”

——摘编自朱浒《传承与分立: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中所见胡人形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图中 A、B、C三个区域,任意选择两个,概括该地区绘画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发展原因。
2024-01-2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四)历史试题
4 .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 829年,南诏攻破成都外城:“蛮留成都西郭十日,其始慰抚蜀人……乃大掠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元史》记载蒙古西征蒙古军中“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这可用来说明(       
A.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B.战争的残酷性与进步性并存
C.地区战争以掠夺人才为目的D.技术是社会发展唯一推动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旧唐书·西戎传》记载:开元初,大食遣使来朝,“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中书令张说奏曰:‘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这反映出唐朝(     
A.对外交流的灵活包容B.在朝贡贸易中主张恩威并施
C.践行平等的民族理念D.注重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6 . 日本元正天皇养老二年(718年)制定的《养老令》共十卷三十篇九百三十二条,与唐令作一比较可知是从一千五百多条的贞观令中拣抄出来的。又据《续日本纪》卷二十记载,公元8世纪中叶,天皇下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由此得出(     
A.大唐文化的兼收并蓄B.中华文化是日本社会主流
C.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D.对外交流丰富了日本文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呼唤来一个丰富浓烈的艺术世界。英国学者韦尔斯描述道:在整个第789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许许多多中国人生活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谐的环境中。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在唐代,“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三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文化高度发达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
2022-12-22更新 | 18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据《新唐书·东夷列传》记载,日本使节在觐见皇帝后,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如空海便在长安的青龙寺学习,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A.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外传B.造就了东南亚文化圈的繁荣
C.有利于古代日本社会的变革D.导致日本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2023-05-07更新 | 1504次组卷 | 22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王祯《造活字印书法》记载:“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这反映了(     
A.雕版印刷术已在唐朝普及B.政府已采用活字印刷技术
C.雕版印刷推动了文化发展D.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2022-09-20更新 | 569次组卷 | 36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景教是基督教教派之一。据文献记载,景教在唐初传入中国,一度兴盛于长安。下图所示为北京房山“十字寺”(景教教堂遗址)唐代石碑碑首图案的拓片,纹样相似的饰物在全国各地多有出土。由此可知,唐代
A.政府奉行开明的文化政策B.外来宗教中国化速度加快
C.百姓对西方宗教颇为青睐D.长安成为世界性交通枢纽
2022-03-15更新 | 515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2届高考模拟文科综合历史演练卷 (全国乙卷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