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从秦统一天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端。虽然北宋政府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袭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了。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这对秦国加强统治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落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落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 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 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2022-10-31更新 | 295次组卷 | 20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以军事为主,其原因不包括 (   
A.社会背景的需要B.本人经历的体会
C.历史经验与教训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2019-01-30更新 | 60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填空题 | 容易(0.94) |
5 . 宋初君主制的加强:背景
(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____的分裂局面。
(2)宋初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022-11-29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暑假自学课】2023年新高一历史暑假精品课(中外历史纲要上)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早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论”,用西方史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史进行“古代—中世纪—近世”的时期划分,认为中国的“中世纪”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而中唐到北宋则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载体制的过渡阶段。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近世”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贵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审阅、驳斥,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材料二   内藤湖南认为,在中央的官制方面,“唐代宰相都出自贵族阶级,存在着一旦他们得到位置,即使天子也无法任意动摇其权力的惯性”。但是在宋代,以北宋寇准、丁谓和南宋贾似道为例,“一旦失去天子的背景,一下子就会变成一个匹夫”。“唐代的科举,其方法依然是贵族式的,这也是到了宋代王安石时期再为之一变。”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国近世史》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
(2)结合材料一、二,评析内藤湖南对唐代中央官制的观点。
2022-07-2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大练习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科举取士情况简表

科举取士人数平均每年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代的3.4倍。
进士出身背景据《宝佑四年登科录》所载,仅该年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的184人、平民出身的417人。
担任高官比例北宋的71名宰相中,有64名为进士或制科出身,除去一些特殊情况,真正不由科举而任宰相者,仅有3人。
进士及第方式礼部录取后,要到殿庭复试。及第与否和及第等级由皇帝决定。

——据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等

材料二   一方面承负沉重的外部压力,一方面鉴于五代时期内部变乱频仍、政权倏忽更迭的教训,“稳定至上”始终是赵宋王朝内政措置的目标。外部压力当前,宋代的军力不振,一直被人诟病:“一个以军人为首脑而组成的国家,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

——据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的立国特色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传统中国,边疆是尚未或者正在驯化中的地方从唐至宋,我们看到了两种边疆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的实施结果。一种是唐代的藩镇模式。藩镇节度使本来是中央派出的边防统兵官,后来势力膨胀,引发了安史之乱。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对藩镇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解决方案是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边疆治理的方案,结合所学并分析宋朝方案的得失。

材料二   清朝前期边疆地区的治理

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
北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
新疆汉族聚居区实行郡县制,维吾尔族地区实行改制的伯克制度,游牧的哈萨克人、布鲁特人和哈密、吐鲁番地区实行扎萨克制度。
西藏实行驻藏大臣与西藏宗教领袖联合管理的政教合一的制度
西部及西南川、青、甘、滇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东南台湾和海南岛实行郡县制。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2024-05-1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学科(合格考)试题
9 . 宋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128

材料二   “行省即行中书省的简称。…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凡钱根、兵甲、屯种、曹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制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

——摘编自周良霄,顾菊英著《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宋朝“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驿传(指邮驿)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所谓宰辅宣召、侍从论思、经筵留身、翰苑夜对、二史直前、群臣召归、百官转对轮对、监司帅守见辞、三馆封章、小臣特引、臣民扣匦、太学生伏阙、外臣附驿、京局发马递铺,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一人而不可言。

——南宋·魏了翁《应诏封事》

材料三   从整体上着,宋代交通重心先是东移,继而南移,并形成以京城为中心、连接边防重地的物资运输网络,以及偏重海上的对外交通形势,是国际政治格局与宋朝内部诸因素联动的结果。其中,受募兵制及军事驻防形势制约的财政需求,又导致征商(商税)规模的扩大,从而促进内外商业交通的发展,而这一需求,又正与欧亚国际局势,特别是十字军东征事件相因应,使宋朝出现空前的海上交通与贸易发达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又导致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信息沟通需求和信息增量。

——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努与制度》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皇帝所掌握信息渠道的特点,并说明其发挥的作用。
(2)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信息传递取得进步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