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汉变秦治”是指汉代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所制定的大政方针。以下措施属于“汉变秦治”的是(     
A.郡县制度、尊崇儒术B.察举制、转运司
C.黄老无为、轻徭薄赋D.推恩令、政事堂
2024-04-28更新 | 232次组卷 | 2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宋代相可出将,但将不可入相。朝廷主管军事的枢密院长官绝大部分是文宫,地方也是以文官统兵,边防驻军以文官为帅,武将仅为总管。这表明当时(     
A.行政效率低下B.文化繁荣C.文官素养较高D.崇文抑武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从有文字以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阅读系统。这个阅读系统以科举入仕系统中的士大夫阶层为主体,在阅读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如《四书五经》),遵照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小到能作为谋生的本领,大到能够治国、平天下。所以读书人应该阅读有用的东西,“读以致用”。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阅读文化和传统,深刻影响着人们安身立命、做人处世、理想抱负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许欢《中国古代传统阅读模式研究》

材料二   耕读模式是由两个行为组成,也是由两个阶层实践,因而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自上而下的,士大夫不以耕种为耻,读书之余经营农业;二是自下而上的,农民不以读书为无用、不可能,耕作之余亲自或督导子弟读书。在文化普及、科举制发展的背景下,宋代社会中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耕读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遍及农家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表明耕读文化普及和深入人心的程度。

——摘编自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宋代的“耕读文化”。
2024-02-22更新 | 221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北宋初年,官员退休后一般停发俸禄,主动退休者寥寥无几。北宋中期,朝廷规定:文官年满七十须退休,主动申请退休者可领退休金,每年重要节日还发放实物补贴;如果官员到了年龄还不申请退休,则听从监察部门检举揭发。这一规定(     

A.反映出北宋政府的高效运行B.体现出朝廷对高龄官员的关照
C.解决了北宋冗官冗费的局面D.有利于官员队伍吸纳新鲜血液
2024-02-02更新 | 32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河南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在太庙藏一传诸子孙的“誓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密约,规定以后每一皇帝于即位之前,必须在庄严的仪式下,独自开阅这一誓约。其做法反映出北宋(     
A.推崇儒家思想B.倚重文人士大夫
C.严格约束皇帝权力D.重视官僚队伍建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面所示为北宋时期南北方士人任职宰相的时间分布变化情况。这种变化(       

A.揭示出古代解决君相矛盾的必然走向B.与北宋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C.反映出北宋君主专制较唐代有所强化D.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2023·重庆·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漠视兵家思想B.抑制地方势力C.打压民间信仰D.实行抑武方针
2023-12-02更新 | 2329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3年高考重庆历史真题
8 . 宋初,由皇帝直接颁布并不经过中书门下审议的“内降”诏令较少,仁宗、神宗时期“内降”激增。徽宗明诏,“中外官司辄敢申明冲改御笔处分者,以大不恭(十恶罪之一)论”,有司“但奉行御笔而已”。这(     
A.体现了二府三司体制的崩溃B.埋下了北宋覆亡的隐患
C.克服了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D.表明了相权结构的调整
9 . 北宋前期,官员皆以老成持重相标榜,无过贤于有功。吕端、李沆诸人皆有“守成贤相”之称,力主抗辽的寇准因与辽签订停战盟约,却被罢相。这反映出当时(     
A.厉行崇文抑武方针B.中央机构的分权互制
C.奉行守内虚外政策D.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10 . 《神宗皇帝实录叙》载:“熙宁之初,锐意求治,与王安石议政意合,即倚以为辅,一切屈己听之。更立法度,拔用人才,而着旧不用。于是人言沸腾,中外皆疑,虽安石不能自保,亦乞罢政事……安石性刚,论事上前,有所争辩时,辞色皆厉。上辄改容,为之欣纳。”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党争使宋朝治国渐趋理性务实B.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改变
C.士大夫政治对皇权有一定限制D.从君臣共治走向君主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