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下表为与包拯有关的不同叙述。这些叙述作为史料,在(     
叙述出处
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
大宋年间,陈州大旱,刘得中、杨金吾受朝廷委派前去救灾,却大肆搜刮甚至害死百姓。开封府尹包拯微服暗访,查明事实真相,智斩杨金吾、锤击刘得中,为受害者雪冤。元杂剧《陈州粜米》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家训

A.描绘上是一致的B.来源上是一致的
C.价值上是一致的D.主旨上是一致的
2023-02-24更新 | 2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题目,有些读史的人认为宋朝不能在开国之初,一鼓作气先攻下契丹,既承认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以后两宋之“积弱”,只有使局面江河日下。所以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图

——据邓小南《王安右与他的时代》

(1)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澶渊之盟出现的背景条件,两种分析是否恰当,还可以补充哪些史料。
(2)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题目,请谈谈你的看法。(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

材料一   《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相关内容如下

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

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社稷无不泯绝。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是故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因反对变法,司马光被贬出中央。正是在退居洛阳的15年,他完成了《资治通鉴》的大部分内容编撰。编撰《资治通鉴》时,他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还参读了野史、文集、谱牒、家传、小说等各种史料3   20余种。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斟酌取舍的理由。

元丰七年(1084年)书成,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序以奖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治通鉴》对研究“三家分晋”的意义,并谈谈你对“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这一行为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澶渊之盟:“以钱财换和平”?

材料一   


——据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

材料二   “澶渊之盟”后,汉族建立的两宋王朝通过设置榷场、和市和朝贡等形式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将中原农耕经济区与北方游牧经济区两种经济类型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互为补充。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事实上,岁币数量很有限,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它可以在彼此的贸易中得到补偿,以宋对金的茶叶贸易为例,金方每年要掏出30万两银子(一作70万两),仅此一项就比绍兴和议中宋方付的岁币25万两还要多。

——摘编自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材料三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王旦:“国家纳契丹和好以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枢密副使富弼:“自此河湟百姓,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


(1)材料一作为研究澶渊之盟历史背景的史料是否恰当,还可以补充哪些史料?
(2)说明材料二   中两位学者分别立足哪一角度来评价澶渊之盟。
(3)有一种看法,认为宋给辽、夏、金岁币,使得它变穷,不得不拼命搜刮,全面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政权的垮台。结合材料三表明你对此看法的态度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3-09-08更新 | 2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其实质就是家国利益本位的价值观。儒家并没有否定私利、私欲、认为私利、私欲同公利一样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公利在价值上要大于私利,公利具有优先的地位。人们能够以公利为要,就能克服因私利导致的纷争,使国泰民安。

——摘编自杨秀香《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家国情怀》

材料二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优患,长于此惠”。这一时期,西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动气”的忠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材料三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传统文化的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传统文化的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

——摘编自陈雪琴《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探析》


(1)"义利观"体现了家国情怀。根据材料一儒家“家国利益本位的价值观”的涵义是什么?分析儒家义利观形成的政治背景,并指出先秦儒家的义利观要达到的政治目标。
(2)家国情怀也体现在“忧患意识"上。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朝建立后面临哪些忧患?试举出北宋一位试图以改革解决国家忧患的人物与事迹。
(3)传承民族精神,并不断创新也是家国情怀。阅读材料三,有两点可供选择说明:①根据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口号、参加者与结果,对“五四运动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观点予以说明。②结合所学知识,就“五四运动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传统文化的转化提供领导力量”作出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