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题目,有些读史的人认为宋朝不能在开国之初,一鼓作气先攻下契丹,既承认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以后两宋之“积弱”,只有使局面江河日下。所以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图

——据邓小南《王安右与他的时代》

(1)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澶渊之盟出现的背景条件,两种分析是否恰当,还可以补充哪些史料。
(2)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题目,请谈谈你的看法。(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 .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其实质就是家国利益本位的价值观。儒家并没有否定私利、私欲、认为私利、私欲同公利一样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公利在价值上要大于私利,公利具有优先的地位。人们能够以公利为要,就能克服因私利导致的纷争,使国泰民安。

——摘编自杨秀香《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家国情怀》

材料二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优患,长于此惠”。这一时期,西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动气”的忠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材料三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传统文化的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传统文化的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

——摘编自陈雪琴《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探析》


(1)"义利观"体现了家国情怀。根据材料一儒家“家国利益本位的价值观”的涵义是什么?分析儒家义利观形成的政治背景,并指出先秦儒家的义利观要达到的政治目标。
(2)家国情怀也体现在“忧患意识"上。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朝建立后面临哪些忧患?试举出北宋一位试图以改革解决国家忧患的人物与事迹。
(3)传承民族精神,并不断创新也是家国情怀。阅读材料三,有两点可供选择说明:①根据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口号、参加者与结果,对“五四运动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观点予以说明。②结合所学知识,就“五四运动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传统文化的转化提供领导力量”作出说明。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宋前期的寄禄官阶秩系统,利用了唐代原职事官的称谓头街,“官”与“差遣”的分离,即表现为职事官名街与其职事的分离,因而造成了官制中纷繁复杂、名实不侔的现象。在赵宋统治德定后不久,这神状况即受到朝野人士的强烈批评。
元丰三年(1080年)八月,神宗下诏改制,其主要设计思想是:“使台省寺监之官实典职事,领空名者一切罢去而易之以阶,因以制禄。”元丰改制,以开府仪同三司至承务郎共25个阶次,取代了上至使相(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今或同平章事)下到秘书省权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等职事官称。这次以新阶易旧官,只涉及文臣中的京朝官,而未触及幕职州县官,也没有牵涉到武臣。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丰改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丰改制”的主要内容,并作评价。
2017-02-23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二月素质测试文综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

材料一   《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相关内容如下

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

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社稷无不泯绝。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是故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因反对变法,司马光被贬出中央。正是在退居洛阳的15年,他完成了《资治通鉴》的大部分内容编撰。编撰《资治通鉴》时,他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还参读了野史、文集、谱牒、家传、小说等各种史料3   20余种。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斟酌取舍的理由。

元丰七年(1084年)书成,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序以奖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治通鉴》对研究“三家分晋”的意义,并谈谈你对“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这一行为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材料二   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仕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元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2024-04-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唐朝中央而言,各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须经中央册命,给予“玄鱼金符”或“印章袍带”才能取得统治本族的合法权力,并以其为征发信符。都督、刺史死亡,或年迈体衰不能视事,其后嗣亦须经唐中央“下诏册立”。各羁縻府州间发生纷争,唐中央直接干预,而府州则须听命处置。对不同族间的诉讼,要按国家法律审理。对破坏国家统一的反叛和谋逆活动,更是依国家法律严厉处置。朝廷制有专玺“天子信宝”,以征发“蕃国”之兵。各羁縻府州也有义务助兵中央。平高昌的唐兵中,有突厥、契莎数万骑。讨伐安史叛乱,回纥兵更是功不可没。各羁縻府州须定期奉献“贡赋”。

——摘编自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政府“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场,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太平兴国四年,宋出兵攻辽,互市“罢不与通”。雍熙三年(986年),宋再次主动出击失败,端拱元年(988年),宋辽双方通好,宋廷诏“许边疆互相市易”。嘉祐二年(1057年),元昊子谅祚扰边,宋示谕“要以违约则罢和市,自此始定”。金灭辽后,宋方虽于盱眙军、光州、安丰军、随州、襄阳府、天水军等地置榷场与之互市,但随着双方关系的变化,互市时断时续。

——摘编自林文勋《宋代以“互市”为内容的民族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的民族政策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间设立互市的原因及意义。
7 . 评价者所处的时代、标准等因素影响着其对历史事件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这说明,封建社会在当时还具有很旺盛的生命力,还处于向前缓慢发展的阶段,而不是已经到了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也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邓广铭漆侠《北大大课堂宋史专题课》

材料二   与秦、汉、隋、唐的统一相随并来的,是中国之富强,而这一个统一却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这是宋代统一特殊的新姿态。宋室之患贫,则因有几个特殊的原因……冗官耗于上,冗兵耗于下,财政竭蹶,理无幸免。虽国家竭力设法增进岁入,到底追不上岁出的飞快激增。加上北方的辽,西方的夏,两相逼桚(za逼迫),内外交攻,一个太太平平的统一政府,正如犯上了肺痨,虽无大病,却日就死路,这是宋朝的一个绝症。

——钱穆《国史大纲》(下)

(《国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钱穆撰写的通史性论著,19396月完成)

材料三   自从钱穆提出宋代“积贫积弱”说以来,人们几乎都将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特点,但这并不符合事实。宋代地盘比唐代小,而经济却比唐代发达,财政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如从军事实力论强弱,宋比辽、金稍弱,进攻之力不足,防守则有余。和西夏比,实力还略强一些。蒙古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惟有宋能抵抗数十年,从世界角度说,也可算是数得上的强国了。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和东晋相比地盘差不多大,经济则要发达得多,东晋并没有称“积贫积弱”,为什么单单给南宋扣上这顶帽子呢,显然这是不公正的。

——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1)指出材料一、二对宋代评价的分歧;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国史大纲》撰写的时代背景,说明钱穆对宋朝评价的出发点。
(2)依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对宋代的评价是从哪一角度出发的?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同上述哪一材料对宋朝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2022-05-19更新 | 614次组卷 | 8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小农与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大批农民参与到商品经济活动中,曾一度出现了难以阻挡的“全民经商”的态势。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地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出现了所谓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甚至许多农民以出卖劳动力为生,为商人负担贩运,农民卷入市场活动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摘编自王权《小农经济的前世今生》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小农经济经历了极其深刻和复杂曲折的变迁过程:洋纱洋布的大量进口使农村土纱纺织日渐减少,并最终为洋纱所替代,传统小农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消费者和原料的提供者。同时,出现“富户不为商贾,有余资则占田招客户耕种”的现象;大量破产的失业小农开始离开土地,要不然进城务工或谋生,要不然闯关东、走西口、移民海外,再或者当兵、乞讨,当流氓、土匪等。在太平天国起义等农民斗争的冲击下,农村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乱,地主为了招徕佃户实行减租的政策或者实行永佃制,这在客观上也弱化了佃户与地主的关系。

——摘编自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小农经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小农经济变迁的表现。
2022-05-14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进财物)而胜之势。荀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苏洵《嘉祐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这一时期发生了什么事件?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
(3)材料三中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庆历初期,国家面临空前的内外压力,各类社会矛盾愈益突出。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抨击积弊,力倡新政。范仲淹进《答手诏条陈十事》,指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提出“端本澄源”的原则,这一奏章成为“庆历新政”的纲领性文件。富弼上章《乞编类三朝故典》,强调“法制既立,然后万事有经而治道可必也"。批评时政的士大夫力主复振祖宗之法。祖宗之法是新政派复振纲纪的楷模,也是他们主观上保护自己的屏障。

改革措施针对既得利益集团,如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等五条建议,在推行过程中遇到很大困难。新政的倡行者们,在变革启动阶段,谨慎小心。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入朝之初,主要精力用于对付西北边患。仁宗朝,朝政宽松,却又暴露出国家行政施为滞缓的问题,庆历改革未能成功。庆历之后,社会上仍然涌动着变革的思潮。

——摘编自任逸飞《宋仁宗的庆历新政,败给了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庆历年间北宋所面临的内外压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