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指出,“宋人之于画,讲物现以求精妙,尤非定神一精不可”。北宋著名画家韩拙论道:“凡云、霞烟雾蔼之气,为岚光山色、遥岑远树之彩也,善绘于此,则得四时之真气造化之妙理,一品四时之景物务要明乎物理,度乎人事。”这反映了宋代(     
A.浪漫主义艺术的流行B.文人推动了绘画理论的成熟
C.人物画不再兴盛D.绘画艺术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2023-08-0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包公”艺术形象的演变

阶段典型特征(及案例)时代背景
宋朝:初步塑造阶段包拯的事迹以官方所褒扬的和民间秋颂的真人事迹为主,呈清正廉洁、公正贤明的官员形象,如《合同文字记》中包拯调解财产纠纷商品经济发展,世俗文化兴盛;宋廷整顿吏治,重视法治,皇帝倡导廉政,形成一种“清官文化”
元朝:去官员化阶段元杂剧中的包公戏盛极一时,包拯的形象向着为民请命、反抗强杖的代表转变,具备了一定的侠义之气元灭南宋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元朝的残暴统治加剧了社会矛盾;普通百姓对于重修吏治、反抗强权有着迫切的需求
明朝:被赋予神力阶段包拯形象逐渐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和神话色彩,拥有非凡的神力,如一些小说中开始出现包公“日断阳,夜断阴”的描述明中后期的文化监菅相对宽松,出版印刷业空前繁荣,通俗文学受到广泛欢迎,公案小说兴盛
清朝:形象国化阶段包公断案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且具备极高的思想艺术成就,其中不乏《三侠五义》之类作品通俗小说友展进入高峰期:政府加强了对社会教化的控制(大兴“文字狱");现实政治的腐败(社会矛盾的尖锐)刺激了民众对包公形象的广泛认同

——摘编自赵江涛《包拯艺术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其政治价值转化》


阅读材料,就”包公”的艺术形象与政治价值提炼出一个具体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
2023-07-3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某学习小组收集到如下资料:“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沈括著《梦溪笔谈》”“柳永的词是一面鲜亮的旗帜”等,从中可推断他们的研究主题(     
A.戏曲发展达到顶峰B.宋元科技文化高度繁荣
C.宋朝科学水平很高D.文学居世界领先地位
4 . 风俗画是宋代画坛的最大的亮点,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者提倡B.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
C.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D.隋唐书法艺术在风格上呈现多样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图为宋代文学艺术领域变化的部分情况。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A.印刷技术发展B.城市经济繁荣
C.科举制度完善D.市民文艺兴起
2021-01-24更新 | 1107次组卷 | 7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均有一些内在的共通之处。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倘若作一个历史的平行比较的话,那么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比欧洲早了五百年。北宋年间的人文气象,与五百年后的意大利城邦十分相似,具有一种人的自我觉醒的品质,以及相应的人文关怀的自觉。……欧洲的文艺复兴非常迅速地产生出辉煌的文明成果,而工业文明又反过来推动和扩展了文艺复兴的文化成就,彼此相辅相成,互相激励又互相补充。相反,始于北宋年间的中国文艺复兴,非但没能得到文明化成果的支撑,反而受到非常惨烈的夹击,……如同石缝里的小草一般,气若游丝,时不时地艰难苟活于一息尚存的窘迫。

——李劼《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回眸和可能性空间》

材料二   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同时代的划分具有不同标准。从新生产方式和新阶级力量出现的角度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都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分水岭。……从历史意义上讲,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

——王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异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年间人文气象的具体表现,并联系宋朝时局和思想文化,说明“中国文艺复兴”的结局产生的原因。
(2)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材料二中“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分水岭”应如何理解?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的起点”这一结论的合理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图是元代倪璜的《六君子图轴》,画的下部位置上有一处平缓的斜坡,有松树、樟树、柏树、槐树、楠树、榆树六种不同的树木屹然挺立,画面远方隐约可见一座山。该画作体现了
A.文人追求意境B.文化的世俗化C.高超写实手法D.商品经济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人以进化论解释中国文学演进“以韵文而论:《三百篇》变而为《骚》,一大革命也……诗之变为词,五大革命也。词之变为曲,为剧本,六大革命也。”其中“诗之变为词”适应了
A.科举考试的需要B.统治者了解民情的需要
C.市民阶层的兴起D.宗教在民间传播的现实
9 . 有这样一幅画,让人看后“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这幅画最有可能是:
A.《清明上河图》B.《松鹰图》C.《送子天王图》D.《人物龙凤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和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019-01-30更新 | 1663次组卷 | 41卷引用:2016-2017学年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