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由于仕进的道路被堵,元代许多知识分子被迫流落民间与艺人为伍,他们把为杂剧演员编撰剧本当作谋生的手段。因此他们在编撰剧本时,首先考虑的足剧本能否上演,观众能否听懂。这表明元杂剧(       
A.舞台语言通俗易懂B.是阶级矛盾激化产物
C.缺少精炼的艺术特色D.完成了诗书的平民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代以后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兴起并发展起来。风俗画的特点是“通俗化,面向生活,朴实,热烈,色彩鲜艳、细腻”。该特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阶层的崛起B.统治者提倡
C.民间文化的发展D.画家的性格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B.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D.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2022-11-28更新 | 496次组卷 | 68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唐、宋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中任选三个方面,说明宋代在这些方面的新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高一上·江苏南通·期中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代戏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影响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理学失去活力D.科考功名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词的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即俗乐)。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摘编自《关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文学报告》

材料二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境内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扫除了各民族交流的地域障碍。中原地区形成了以大都及周围地区流行的汉语为主题的新文学语言体系。蒙古族入主中原,一度废除了科举制,因科举废行而入仕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内心空虚,所以他们用更加灵活的文学形式抒发苦闷的心情。这些都促使元曲在短时间内走向繁荣。

——摘编自谢士霞、王晓燕《元代元曲兴起的原因浅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8 . 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均有一些内在的共通之处。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倘若作一个历史的平行比较的话,那么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比欧洲早了五百年。北宋年间的人文气象,与五百年后的意大利城邦十分相似,具有一种人的自我觉醒的品质,以及相应的人文关怀的自觉。……欧洲的文艺复兴非常迅速地产生出辉煌的文明成果,而工业文明又反过来推动和扩展了文艺复兴的文化成就,彼此相辅相成,互相激励又互相补充。相反,始于北宋年间的中国文艺复兴,非但没能得到文明化成果的支撑,反而受到非常惨烈的夹击,……如同石缝里的小草一般,气若游丝,时不时地艰难苟活于一息尚存的窘迫。

——李劼《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回眸和可能性空间》

材料二   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同时代的划分具有不同标准。从新生产方式和新阶级力量出现的角度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都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分水岭。……从历史意义上讲,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

——王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异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年间人文气象的具体表现,并联系宋朝时局和思想文化,说明“中国文艺复兴”的结局产生的原因。
(2)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材料二中“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分水岭”应如何理解?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的起点”这一结论的合理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如图是南宋夏圭《山水十二景》(局部),该图反映作者的情怀是
A.寄情山水,超然物外B.感慨时局,忧思家国
C.精研画艺,追求卓越D.怀念过去,自我感伤
10 . 如图《江山放牧图》是北宋祁序的风俗画代表作品,此画描绘了江南水乡儿童放牧的情景。画面上,十多头牛散布于江畔,牧童们牧牛吹笛与远处的农夫们荷锄而归相得益彰。据此可知,该画作
A.抒发了文人情怀B.凸显了山河美景
C.洋溢着乡土风情D.突出了写实传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