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材料 赵孟頫(1254—1322年),元代书画家。他反对宋朝院体画的工致刻板、奢靡渐颓的画风,在绘画创作中提倡师古、师法自然的格调,开创以简率质朴的绘画风格和纯熟的绘画技法来推进元代文人画的发展。他在书法上五体皆精,高深的艺术成就奠定了他“以书入画”美学思想的基础。他把书法运用在绘画作品中,强调绘画中用笔用墨的书写性,同时也充分反映出艺术家的内心情感。赵孟頫以书入画的新理念使中国传统山水画产生了创生性发展,为绘画形式表现打开了一扇更为广阔的窗。赵孟頫还以圆朱文入印,扭转了隋唐以来印文拙陋的局面,赋予了印章强烈的艺术性,对印学发展具有前导之功。赵孟頫将初创时期的文人画丰富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绘画派系,使中国传统绘画完成一次伟大变革,为元代文人画发展的巅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摘编自刘雪薇《论赵孟頫的绘画理论对元代文人画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赵孟頫绘画理论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孟頫的历史贡献。
2020-10-2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第二次双基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肌理粗糙的山石,若隐若现的山泉、瀑布、寺庙、骡匹和行人等细节都极其精微:而南宋马远的《晓雪山行》,占画面大部分的山坡、石块和树木都是逸笔简洁,呈现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灵气,这种变化体现出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B.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阶层文化需求
C.“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的精神取向D.时代变迁背景下画风世俗化的倾向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时期,绘画进入商品市场,使绘画艺术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统治者“重文轻武”,边陲未定却安享“太平”,咏歌文藻,游娱翰墨,帝王、贵族对文化财富欲求达到极致。在沿袭五代设立专门绘画机构的基础上,北宋对画院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增加画院的人员编制,其次在太学中创设“画学”,画院根据画师的考试成绩,分别授予他们各种职街。为了提高画师的技术水平和增加多方面的艺术修养,画院规定了一套系统的教学和训练内容,将“画学”按题材分为佛道、人物、鸟兽、山水、花竹和屋木等六门,还设置了“说文”“尔雅”等辅助课程。画院踏实、严谨的画风,工致、优美的格调,清新、隽永的意境,对今天的创作也能提供借鉴,仍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摘编自陈可《绘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画院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画院体制改革对绘画发展的意义。

4 .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就其设官分职达到的相互维系、牵制之功能及缓解冲突而言无疑是成功的;就其行政效率来看,却是不成功的。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二:然就宋人孟元老所追忆之《东京梦华录》观之。则北宋盛行时之汴京市场形式已大改观:第一,随处皆有小卖行贩,交易并不限于市区。第二,随处街面,皆有商店酒楼旅舍瓦子(即戏场)之开设,场市分区之形式全不存在,第三,交市时间上之限制,亦不存在,每日自天未明至于深夜或竞通宵,皆有交市之行为。第四,商店之开设,交易之举行,虽脱离市区地域之限制,然常有多数同业商店及多数同业贾贩之交市,集合于特殊之街巷,或特殊便利之地点,称之为“行”或“市”。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三: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柳永使宋词进入一个慢词的历史新时期,大胆吸收口语、俗语入词。

——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在中央官制上“制约机制”、“设官分职”的具体措施。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汴京市场形式之大改观”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柳永词”的特点。并指出柳永的词属于哪一流派

2018-01-01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热身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墨菲《亚洲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表格中数据反映的历史信息,据此信息说明唐宋时期的经济现象并简述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创新表现。试从文化角度说明“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风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

(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谢士霞、王晓燕《元代元曲兴起的原因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7 . 材料   苏轼,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 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神宗照宁年间,东坡知密州任上,遭遇大早和蝗灾。熙宁八年(1075) 三月至五月,凶早,东坡多次祈雨于常山,作《祭常山神祝文)。祈神常山庙修成,东坡作《祭常山祝文),说“追滋有秋,岁得中熟”。因在常山泉水处祈雨,东坡立名日“雩泉",并作《雩泉记》。“记”中感谢神思,也指斥官吏不闻.不问百姓所诉连年蝗早灾情。六月至十月,复大早,皇令三次祈雨于常山,诏示常山神封爵,东坡相继作.《祭常山神祝文》第二首及《超然台记》。

----摘编自 《百度百科》及《“天地与人一理也”----苏东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理念与实践》饶学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轼的文学成就,并分析宋词走向繁荣的原因。
(2)评价苏东坡写祈雨文的作用。
2020-06-0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七)文综历史试题
8 . 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均有一些内在的共通之处。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倘若作一个历史的平行比较的话,那么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比欧洲早了五百年。北宋年间的人文气象,与五百年后的意大利城邦十分相似,具有一种人的自我觉醒的品质,以及相应的人文关怀的自觉。……欧洲的文艺复兴非常迅速地产生出辉煌的文明成果,而工业文明又反过来推动和扩展了文艺复兴的文化成就,彼此相辅相成,互相激励又互相补充。相反,始于北宋年间的中国文艺复兴,非但没能得到文明化成果的支撑,反而受到非常惨烈的夹击,……如同石缝里的小草一般,气若游丝,时不时地艰难苟活于一息尚存的窘迫。

——李劼《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回眸和可能性空间》

材料二   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同时代的划分具有不同标准。从新生产方式和新阶级力量出现的角度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都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分水岭。……从历史意义上讲,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

——王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异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年间人文气象的具体表现,并联系宋朝时局和思想文化,说明“中国文艺复兴”的结局产生的原因。
(2)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材料二中“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分水岭”应如何理解?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的起点”这一结论的合理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列属于元杂剧兴盛的原因的是
①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②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
③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     ④固定演出场所“瓦肆” “勾栏”的出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0 . 材料   李清照(1084—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李清照的词作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而在中国诗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论者将她推为宋代“婉约派”词家的宗主,父李格非以博学工文著称,母王氏也知书善文。她的文学创作,从思想内容看,大致可以靖康前后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诗文,或谈史事,或谈文艺,题材比较广泛,多写自然风光景物和个人的离愁,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悠闲情怀。南渡以后,李清照所作诗文,多感叹身世怀念故国,包含了较多对现实的关心,渗透着爱国感情,思想性有所提高。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诗句用咏历史人物斥责了当时“伪楚”政权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政策,显示了自己的爱国热忱和气节。在《打马图经》及“序”中,还提出了秣马厉兵,恢复中原的主张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李清照词风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清照的思想和学术地位。
2019-11-2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金科大联考2019年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