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2023-08-14更新 | 178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0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跟踪练习卷: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2 . 清康熙时期,人们认为宋朝治政最为理想,开始将朱子学作为官学予以重视,君主与生表、官僚结成师友关系。雍正也尊重朱子学,但使用“公忠”这一概念来阐述君主与上大夫、官僚之间的关系。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的绝对化趋势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满汉矛盾逐渐淡化D.官僚议政权被削弱
3 . 宰相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1)材料一中的“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结合所学概括宰相的职能。
(2)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作用。
(3)材料三中“罢宰相”的“高皇帝”是谁?“罢宰相”后中央政治机构是怎样运作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宰相权力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个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编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都转运使……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提点刑狱……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覆案牍,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

——摘编自《宋史·职官志》

材料三   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编自谈迁《国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地方管理机构的特点。
(3)指出材料三中提到的内阁大臣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概括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2023-04-12更新 | 326次组卷 | 126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一高一上第一单元第4课练习卷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6 . 明英宗在位时,对司礼监的倚重逐渐压倒内阁,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开明代室官专政先声。英宗北伐失利后,明景帝以王振祸乱朝政为由,大力起用内阁重臣。这反映了当时(     
A.内阁与司礼监分权制衡B.皇权强化趋势较为明显
C.国家处于内外交困局面D.文官巴结宦官以求升迁
7 . 明太祖废宰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后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明神宗认为首辅张居正“专权乱政,罔上负恩”,于是亲近权监而疏远朝臣,形成宦官集团。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明朝
A.内阁权势逐渐强大B.宦官专权形成的缘由
C.君权相权关系紧张D.君主集权加强的趋势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明史·职官志》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后,其统治在中央和地方推行哪些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指出军机处设立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趋势。
9 . 明成祖时,内阁开始参与政事,即内阁的议事权开始增加;仁宗、代宗时,六部的尚书开始“入阁”,即执行权也归于内阁;世宗将内阁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于六部尚书之前。据此可知
A.内阁演变为国家法定机构B.君主独断朝廷大政方针
C.皇权日渐受到内阁的威胁D.内阁的权力呈增长趋势
2021-01-13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点对点专项训练(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0 . 明朝为防止内阁行使权力逾矩,遂在内廷设司礼监与之相应,“其长与首揆(内阁)对柄机要,佥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相”。明代司礼监的设立(  )
A.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B.完善了中央机构设置
C.顺应了皇权专制趋势D.表明丞相制度的恢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