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自中唐以后,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一旦占据广大中原农耕区甚或入主全国,便会立刻将都城迁至北京,或将北京作为陪都。这种做法主要是基于,北京(       
A.具有独特优越的战略价值B.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C.是南北漕运海运的集成端D.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代表地
2024-03-15更新 | 417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政府在山东征收棉布115000匹,棉花52000斤;弘治十五年(1502年),该数字分别为296418匹和139000斤:万历六年(1578年)又分别达到601937匹和381984斤。这些棉布和棉花大部分运往辽东。这表明(     
A.边疆安全问题日益突出B.国内统一棉花市场形成
C.山东农业经济转型迅速D.边疆地区互市贸易繁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末,荷兰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明军连续与荷兰人发生海战,荷兰人最终认输,明朝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这说明此时明朝(     
A.抗倭取得决定性胜利B.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C.高度重视重视海洋开发D.海军实力仍居前列
2023-02-08更新 | 803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页互市。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赠遗而返”。这反映了
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
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D.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
2022-05-11更新 | 962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今天下兵政之本系于五军,五军能修其政令,以表率天下,都司卫所使各理其职,则武备充实,足以壮中国、服四裔,天下国家用安靖。

——《明宣宗实录》

隆庆四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把汉那吉与俺答汗闹翻,归附明朝。宣州大总督王崇古建议采取安抚政策,优待把汉那吉,以此为契机改善明朝与蒙古各部的关系,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和高拱表示支持。俺答汗也有和明朝改善关系的愿望,于是双方议和,恢复贡市,边境的紧张情势才渐渐地缓和下去。

——摘编自雷海宗《中国史要》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朝后期民族安抚政策的利与弊。
2022-05-05更新 | 23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城:军事防御线或地理分界线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

——【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

材料三   远至秦汉,许多游牧民族南下长城。历史上金主阿骨打、蒙古成吉思汗都南越长城,明朝时蒙古人曾在1449年、1545年、1550年三次兵临北京城下,长城如同虚设。……长城由夯土变成砖石,城墙更加坚固,但防御效果并不理想。

东亚大陆东南面临太平洋,受太平洋季风气候影响明显,而西北面远离太平洋,加上印度洋暖流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故中国西北部地区湿润程度越来越低。正是这种气候、地缘(区位)、地貌的综合影响,在距离递减规律的影响下,东南地区普遍温暖湿润,西北内陆地区普遍干燥少雨。这样的地理环境使东亚大陆北部地区为茫茫草原,西北地区也多干旱的沙漠戈壁,形成了农业文明与畜牧文明的对立。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长城与明长城的差异,并对长城的功能予以阐释。
2022-03-01更新 | 686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根据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2021-06-13更新 | 9409次组卷 | 44卷引用: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