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确证史实必须通过不同史料的互证 |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实物载体 |
C.史家在细节书写中往往引入了想象 | D.出土文献可以纠正传世文献的错误 |
材料一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殊方异物,四面而至”。《汉书·地理志》有“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贡见”的记载,说明汉朝已经与日本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往来了。孔子认为,外交关系就是向外示范中国国内体现于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相同原则。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中国向周边辐射的儒家文明板块,对周边“蛮夷”之国的文明进程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的东亚外交圈。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国家间的交往多在相邻的国家间进行,打上区域交往的烙印。
——摘编自邹近《张骞传说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与东亚国家外交关系更加成熟、稳定,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制。相互派遣使节,是双方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有时候使节团的规模庞大,少则几 十人,多则几百人,蔚为壮观。朝鲜每年定期向中国派遣使者,国王接受中国册封,使用中国的文字,奉中国正朔,成为中华传统世界藩属国的典型代表。日本向明朝派遣了使者,被永乐帝授予“日本国王之印”与准许来华的勘合贸易。勘合贸易促进了明朝与日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茶器、书籍等大量输入日本,加速了日本国内文化发展。
——摘编自陈奉林《古代东亚外交圈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三 中国一直是主导东亚国际秩序的国家,按照东方国家的文化模式建立了一 套国际秩序与规范,即“天朝礼制体系”。中国一脉相承的对外关系史,铸就了睦邻 友好的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大而不霸的民族风范。这种独特的民族风范具有 三大基本特征:“止戈为武、兼容开放、协和万邦。”
——摘编自陈奉林《古代东亚外交圈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亚外交圈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请列举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东亚国家外交关系的表现。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亚外交圈。
A.史学研究促进了国家统一进程 | B.新的政权继承了前朝版图 |
C.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得到加强 | D.对边疆地区治理逐步强化 |
A.具有“天下一家”的民族观 | B.对明长城防御功能的贬低 |
C.推进政治统一的战略考量 | D.推行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
A.为边疆动乱埋下了隐患 | B.体现了明朝阶级矛盾尖锐 |
C.说明土司由明政府册封 | D.有利于强化对边疆的治理 |
A.积极促进边疆的经济开发 | B.采取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
C.努力应对频发的边患危机 | D.屯田具有明确的经济目的 |
记载 | 出处 |
(崇祯)以宫中内帑(皇室财富),视为千年必不可拔之基;祖宗所贻,不可分毫取用。致使九边军士数年无饷,体无完衣。 | 张岱《石匮书后集》 |
庄烈(崇祯)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则亦有不能辞亡国之咎者。 | 全祖望《明庄烈帝论》 |
明之亡实亡于内忧而非亡于外患……最显而易见……是(崇祯)在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中举棋不定。 | 樊树志《国史概要》 |
A.财政困难影响了军力 | B.内忧外患引发农民起义 |
C.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 | D.经济退步激化各种矛盾 |
A.封建统治腐朽 | B.自然灾害严重 | C.土地高度集中 | D.赋税徭役沉重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B.台湾的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
C.荷兰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 D.荷兰人传播新的政治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