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据《土司底簿》记载,明代的土司实际上是世袭的,但新土司向朝廷请袭时“必以并无世袭之文上请”,而皇帝圣旨上也必定写上“姑准任事,仍不世袭”等话。明廷这一做法(     
A.实际上放松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B.消除了土司制赖以存在的基础
C.不利于改土归流政策的广泛实施D.维护了中央对民族地区的主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清朝前期,在对西南地区的治理中,形成了中央政府委任的官员与士绅、少数民族首领共同协作,“编立保甲,查缉匪类,逢望日宣讲上谕,以兴教化”的机制。从这一现象中可知(     
A.清朝前期的施政重心是开发边疆地区
B.改土归流有利于西南地区稳定与发展
C.清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拓展了疆域
D.保甲制度加剧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动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朝中后期,北部边疆形势日益严峻,蒙古骑兵时常袭扰劫掠边地。1571年,明朝与鞑靼俺答汗终于达成和议,册封俺答汗等,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听边民自相贸易。此后,“边境休息,……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戈”。这可用于说明(       
A.经济交流是蒙汉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B.明朝边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C.蒙古草原地带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D.明朝树立起中央政府的权威
4 . 《明会典》卷三十七《茶课》中载:“盖西边之藩篱:莫切于诸番,诸番之饮食,莫切于吾茶”,所以要“严法以禁之,易马以酬之”,就可以“制番人之死命;壮中国之藩篱”。断匈奴之右臂”。在明朝统治者看来,茶马贸易(     
A.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B.扩大了明朝的统治疆域
C.利于维护大一统政治统治D.巩固了传统的宗藩秩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朝推行“开中制”,该制度规定,商人可通过响应政府要求将粮食或其他军需物资运至北方边疆来获得“盐引(进货凭证及销售许可)”,史称“以粮换引”;然后凭“盐引”到政府指定的盐场取货,并在政府指定的地区销售。据此可知。“开中制”的实行
A.缩小了区域经济差距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威胁了国家经济安全D.促进了战略物资流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古代中原王朝有限制铁器出口的规定,明朝政府与蒙古瓦剌的“铁锅贸易”中特别选择了熔炼技术门槛极高的佛山“广锅”,这一做法是出于
A.防范瓦剌军事进攻的需要B.促进粤菜烹饪技术的传播
C.强化明政府对经济的管理D.推动金属冶炼技术的交流
2022-03-15更新 | 42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协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的疆域范围在历代统一王朝国家中不算广阔,但其采取的移民实边、兴办学堂、开设科举等积极的边疆治理举措,取得了较大成功。就移民实边来说,据历史记载,移民云南的便有二三十万卫所军人,连同家眷约有八九十万人,约占当时云南人口总数的1/4,驻守贵州的军人及其家眷约有六十余万人,明初驻守广西的军人及其家眷也不少。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派遣大亚的驻军到边疆就地屯垦屯耕。战时拿起刀枪御敌,平时举起锄头种粮,不仅筑起了一道边防防线,也使曾经的不毛之地留下了万顷良田。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清末民初,在处理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关系问题上,孙中山提出“五族一体”或“五族共和”思想,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国。”……针对边疆治理所提出的政策方略,孙中山在其撰写的《治国方略》一书中,关于发展中国实业的十项建议中,其中的第一项“开发交通,修筑铁路十万英里”,第八项“灌溉蒙古新疆”和第十项“移民于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区域性发展和建设问题,为导向的。

——摘编自吕朝辉《当代中国新地边弧:浪漫旅游联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明清移民实边在边疆治理中的历史作用,若将材料一作为史料用于边疆治理研究有何局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孙中山关于边疆治理的新思想,为了能够进一步研究清末民初边疆治理思想,除查阅《治国方略》外还可以查阅哪些类型的文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长城的修筑开始于洪武元年(1368年),一直到宣德十年(1435年)完工,总计67年之久……修筑长城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被动防御,而不是主动进攻,这一消极的防御思想在各个朝代都有所体现。这种城墙高耸以及壁垒森严的思想体现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其基本特征就是崇尚和平、知足、保守以及中庸。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为捍卫京师,熊廷弼以及孙承宗等人在辽西布置,一个以山海关为根本的防御体系由此初步形成。天启五年(1625年),袁崇焕把防线向东拓展,并在这些地区进行城堡的修筑,并派重兵驻守,使得宁远也有所屏障,在这一时期,后金的军队不敢跨越辽河大肆进犯。

——摘编自李永文《明长城的修筑与被动防御》

材料二   面对“北虏”之患的加剧,长城的修筑体现了明朝试图通过长城来划分南北界限,明确“华夷”边界,保证其统治的合法性和延续性。长城实际上有两种作用:它不但防止外面的人进来,也阻止里面的人出去。中国的政治家们在阻止少数民族自长城之外的攻击时,也十分努力地阻止汉族及其权益向长城以外发展。“华夷之辨”的思想在最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明朝现实政治的需要,长城由此“应时而生”,明王朝选择修筑长城来维系“华夷之辨”的政治格局,并始终坚守这一界限。

——摘编自李大伟《“应时顺势”:明长城建造的内在驱动力与作用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修筑长城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朝修建长城的活动。
2022-11-16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广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据史料记载,1645年和1912年当权政府各颁布一则社会改革法令,法令颁布后民间均流传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该口号的两次流传中(     
A.民众受影响的思想观念相同B.民众对法令的立场态度相同
C.民众所不满的政权主体相同D.民众所追求的政治利益相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