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所示为清初信奉理学思想的文官群体为皇帝进献的治国之策。清廷对这些主张的采纳
领域具体内容
政治上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主要针对贪腐问题)
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
文化上敦行教化、兴办教育,移风易俗(整合了男子蓄辫、女子缠足等满汉习俗)
A.推动了统治权威和基层秩序的重塑B.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结束了王朝更替所带来的动荡局面D.实现了各民族平等交往交融
2022-03-09更新 | 365次组卷 | 5卷引用:第06专题中国古代文明的彷徨——明清(测)-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依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成祖迁都做出合理解释。
(2)提取图2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后金)迁都的特点。
2022-02-23更新 | 375次组卷 | 5卷引用:(主观50题)主题04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3 . 对沿袭自元朝的土司制度,明政府在较进步地区采取“改土归流”,即中央派流官进行管理;相对落后地区仍保留土司制度;还有部分地区施行“土流兼治”。康雍乾时,朝廷对违法的土司实行降级或革职的举措。这些举措(     
A.改变了西南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结构B.消除了民族地区与中央关系对立
C.推动了国家权力在土司地区的延伸D.延缓了土司地区与内地的一体化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城:军事防御线或地理分界线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

——【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

材料三   远至秦汉,许多游牧民族南下长城。历史上金主阿骨打、蒙古成吉思汗都南越长城,明朝时蒙古人曾在1449年、1545年、1550年三次兵临北京城下,长城如同虚设。……长城由夯土变成砖石,城墙更加坚固,但防御效果并不理想。

东亚大陆东南面临太平洋,受太平洋季风气候影响明显,而西北面远离太平洋,加上印度洋暖流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故中国西北部地区湿润程度越来越低。正是这种气候、地缘(区位)、地貌的综合影响,在距离递减规律的影响下,东南地区普遍温暖湿润,西北内陆地区普遍干燥少雨。这样的地理环境使东亚大陆北部地区为茫茫草原,西北地区也多干旱的沙漠戈壁,形成了农业文明与畜牧文明的对立。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长城与明长城的差异,并对长城的功能予以阐释。
2022-03-01更新 | 697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统编版一轮复习通史版-突破3新高考“命题情境”之“学习情境”
5 .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守”。时人称:“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由此可见明朝迁都北京
A.开创了建都北京的先例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缩小了南北发展的差距D.解决了明朝的边疆危机
6 . 明代万历年间绘制的《乾坤一统海防全图》是一组条屏式样的海防图,全图自广东沿海向东向北呈“一”字展开。清中期的长卷式沿海全图的分图顺序,多为“自盛京(今辽宁)至广东”,这与明人万里海疆“自粤抵辽”截然不同。这一呈现顺序的变化,最有可能是基于(     
A.王朝政治的差异B.制图技术的发展C.经济重心的变化D.外贸政策的不同
2024-05-08更新 | 341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天津卷03)-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代后期和清代前中期长三角地区急递铺(传递军政信息的基层驿传机构)数量有所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松江府和苏州府嘉定一带(今上海境内)。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邮驿体系日臻完善B.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
C.不断加强中央集权D.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
2022-01-27更新 | 307次组卷 | 3卷引用:押全国卷27题 明清时期(前期)-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据历史记载,明朝移民云南的有二三十万卫所军人,连同家眷约有八九十万人,约占当时云南人口总数的1/4,驻守贵州的军人及其家眷约有六十余万人,明初驻守广西的军人及其家眷也不少。这些举措(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扩大了明朝统治的疆域
C.消除了南方的民族矛盾D.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2024-05-10更新 | 223次组卷 | 4卷引用:第08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练习)-【上好课】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辫拖在人们身后,如绳索,如锁链,束缚身躯,桎梏自由,竟长达二百六十余年。从太平天国发出“人皆蓄发”的号召,再到清末“剪辫”风潮乍起,人们的斗争从未停止。直到辛亥革命军起,辫子才陆续革掉。“发辫之所由来,由于满洲之入中原”,“发辫之消除,亦与满洲而俱尽”。

——摘编自严昌洪《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材料二   192210月,当时不少刚刚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纷纷倒闭。荣家企业基本上采取原有手工作坊的管理方式,企业在成本、产量、质量等方面都远赶不上外资纱厂。荣氏兄弟决心“力劝各厂整理革新”。他们任用一部分受过高等、中等专业技术教育,懂得管理的新人,并扩大他们的权力;根据科学管理的需要新建一批诸如“保全部”“考工部”“试验室”等新的管理部门。至于原来的工头,则调离岗位,逐步减少其权力,给予津贴自然淘汰。

——摘编自吴雪萱《荣家企业管理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发辫拖在人们身后”的时代背景,说明清末剪发辫逐渐成为风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年代荣氏兄弟改革企业管理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举措推出的历史背景。
2023-08-28更新 | 237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07 旧民主主义革命-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高频考点追踪分析与预测
10 . 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尊奉喇嘛教首领为帝师;明朝制定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治藏宗教策略;清朝形成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共治的局面。材料反映出元明清时期对西藏治理的特点是
A.政教合一B.因俗而治C.严密控制D.羁縻册封
2020-03-22更新 | 945次组卷 | 15卷引用:专题10 历史概念类选择题-2020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高分攻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