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窃照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此地若弃为荒陬,复置度外,则今台湾人居稠密,户口繁息,农工商费,各遂其生,一行徙弃,安土重迁,失业流离,殊费经营,实非长策。……甚至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一为红毛所有,则彼性狡黠,所到之处,善能蛊惑人心。重以夹板船只,精壮坚大,从来乃海外所不敌。未有土地可以托足,尚无伎俩;若以此既得数千里之膏腴复付依泊,必合党伙窃窥边场,迫近门庭。此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

——1683年施琅《恭陈台湾弃留疏》

材料二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节省冗费,请求军实,造就人才,皆不必拘执常例;而尤以人才为亟要,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於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渐精强。

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轻重必有能辨之者。此议果定,则已经出塞及尚未出塞各军,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查泰西各国,外部、海部并设衙门于都城,海部体制与他部相埒(同等)……时势必须变通,应请径设海部。

——摘编自李鸿章《请设海部兼筹海军》等

(1)根据材料一,说明施琅反对放弃台湾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归纳李鸿章的海防主张。
(3)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清廷内部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防塞防之争的认识。
2024-04-0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对蜀的政治改造,是有步骤、分阶段进行的。公元前314年秦灭蜀之初,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用的政策。到秦昭王时,由于泰在蜀地成功地进行了土地制度变革,造就了大批拥护秦国政权的个体小农,从而争取到广大蜀人的支持,使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的时机臻于成熟,因而借口“蜀侯馆反”,诛之而国除。公元前311年,泰惠文王令张仪、张若修筑成都城池,将商业市肆集中到少城南部加以统一管理,形成规模很大的“成都市”,推动了蜀地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使蜀地的工商业者也成为秦制的积极拥护者。秦对巴蜀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的改造,从根本上使巴蜀从原来的独立王国转变为统一王朝之内的郡县,“法令由一统”,成为以秦王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光荣之一员。

——摘编自段渝《论秦汉王朝对巴蜀的改造》

材料二   综观整个清代,四川地区在清朝经略西藏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川境内的康区,“东起打箭炉之折多山,西至前藏之丹达山”,是四川的通藏要道。清人曾言:“本朝抚辑西藏,至于再,至于三,均由四川之打箭炉征兵入藏。”清朝在四川通藏要地储备粮饷,以随时应对西藏局势,清军入藏的军饷、驻藏官员俸禄和西藏僧俗官员津贴的供给,均由四川负责清代规定,达赖和班禅需要定期遣使进京朝贡,西藏使者进京时,四川地区有护送、查核和管理的职卖。总之,清朝对西藏的经略离不开四川在各个方面的支撑,体现了作为朝廷直辖行省对于藩部地区的控制价值。

——邓涛《藩部经略与直省支撑—四川在清朝治理西藏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对于蜀地的改造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四川在清朝经略西藏中发挥的作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四川地区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
2024-02-0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流求”之名最早见于《隋书》,是古代中国涉东海岛屿的重要名称,但其具体指向并不清晰。唐宋时期伴随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流求”意象广为流传,指涉区域不断扩大。岭南地区多将“流求”视为海外贸易国;明州地区将中日航路途经地泛指为“流求”;福州地区多把“流求”指向隔海相望的台湾岛北部。这一时期,在官方、士人、海商、海民等不同阶层共同参与下,在东海列岛展开了全方位经营和开发,泉州地方政府已实现对澎湖列岛的有效管辖。元官方将“琉求”确定为台湾岛南部,实现对台湾岛的行政管辖。明官方将“琉球”确定为琉球群岛,通过帮助琉球发展,实现对东海的常态化管控。古代中国的东海疆域格局在中琉两国的长期航海实践中正式确立,并在清朝国家统一进程中逐渐巩固。

——摘编自陈刚《“流求”指向演变所见古代中国东海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马汉出生于军人世家,有着四十多年海军服役经历,曾担任美国海军军事学院院长。1890年他发表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阐述了其海权思想。马汉认为:“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马汉被人们称为“海权理论之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也被公认是影响世界发展的军事巨著。

——摘编自张峰《马克思主义海权思想与马汉海权论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古代“流求”指向演变的总体趋势并分析中国东海疆域逐渐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古代海疆观念和马汉海权思想形成的差异。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海洋开发的认识。
2024-04-0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