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农民起义与闭关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清朝前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些规定(     
A.使中外交往完全断绝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旨在保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D.直接造成经济的衰落
2 . 明中叶以后,参与违法的海上贸易已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风气。受高额利润的诱惑,参与者中不仅有一般贫民、流氓棍徒等失意之人,更有许多富家地主、巨姓大族。这一现象表明
A.商人成为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B.经济政策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
C.海外贸易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D.市场需求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因西北陆路通道阻塞,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与宋通商的国家除了日本、高丽以外,还有散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海岸的海南诸国与西天诸国共50多国……两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与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市舶收入不少,仁宗皇祐年间,岁入53万余贯,南宋高宗时达到200万余贯。

——李春棠、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元璋时期厉行海禁政策的理由。
4 . 明朝“宣德六年四月,诏沿海居民有私自下番贸易及出境与夷人交通者,命行在都察院出榜禁戈”。这反映了当时实行
A.“海禁”政策B.“厚本抑末”政策
C.专卖制度D.“工商食官”制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实行闭关锁国之前,“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方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造成“穷困不聊之状”。这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A.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B.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隔绝了中外文化交流D.导致沿海居民遭受严重经济损失
6 .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工商业发展B.保护农耕经济
C.维护封建统治D.防范“外夷”入侵
2021-05-24更新 | 1151次组卷 | 60卷引用:广西百色市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清顺治十七年康熙元年和十七年三次下达“迁界令”,强迫从山东到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不等,渔船商船——律禁止出海。这一做法
A.打击了沿海的抗清斗争B.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C.宣告了朝贡贸易的破产D.阻止了西方经济的侵略
8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旨规定:“(浙江)此地向非洋船聚集之所,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此规定
A.旨在防止西方殖民者骚扰B.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C.表明海禁政策已趋向放松D.禁绝了中国商人的对外交往
9 . 1684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粤海关(广州),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
A.政府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D.外贸繁荣促使政府对外开放
2021-03-19更新 | 325次组卷 | 22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10 . 18世纪末,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使团带来许多有意向中国显示英国科技发达、武力强盛的礼品,乾隆皇帝不仅没看出来,反而认为英使在礼品单上自称“钦差”不妥,降旨要其改为公差,以符天朝体例。这表明当时
A.中英两国利益冲突加剧B.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C.英国经济实力超过中国D.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外交
2021-01-07更新 | 265次组卷 | 9卷引用: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