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农民起义与闭关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最高人口及最大耕地面积

材料二 为满足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清朝农业开发的范围和幅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山林湖泊悉数被垦辟为农地。多熟制也成为农业生产的首选,南方的双季稻及北方的两年三熟制逐渐成为常态,番薯和玉米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地”的供应能力,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增加至3386亿斤。然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却由明朝的1193斤/人下跌至晚清的737斤/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朝到晚清时期人口和耕地面积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提升粮食产量的举措,并简析当时人均粮食占有量严重下降的原因。
2 . 1764年,中国总人口为20560万,到了1812年增至33300万余人,再至1835年已增至4亿人。人口增长的同时,地方行政机关州县的数量并无太大变化,大约1200~1300个,而且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由此可推知(     
A.清廷的统治效能相对下降B.人地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C.高产作物得到引进和推广D.清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革新
23-24高三上·全国·课前预习

3 . 材料:唐朝和清朝外交政策的差异

唐朝对外政策允许外国人入境居住,允许外国人入仕,外国人和汉人法律地位平等,允许异族或异国居民通婚,允许外国僧侣传教

——清乾隆《防夷五事》

夷商每年五月到十月,才可到广州贸易,过期就要回国或回澳门。……夷商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到街上买东西……不准买中国书籍


据材料分析,从唐到清中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看待?
2023-09-2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7讲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面临的挑战(课件帮)-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4 . 清朝在对外政策上,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强调“恩威并施”、“怀德为上”,而到嘉道时期演变为“羁縻防范”“不开边衅”和“不失国体”。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朝的对外政策比较灵活B.清朝政治经济实力渐衰
C.清朝面临着严重边疆危机D.清朝天朝上国思想崩溃
2023-12-24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如图是《清朝前期外交体制示意图》。据图可知,清朝(     
A.天朝上国观念影响对外交往B.固守闭关锁国政策应对外来威胁
C.外交主权下移威胁封建体制D.主动调整外交体制适应形势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康乾时期,华夷观念发生了新变化。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而“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该变化主要表明(       
A.统治者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B.清朝疆域得到了开拓和巩固
C.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D.世界局势影响传统文化观念
2023-05-29更新 | 1009次组卷 | 23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指定广州、宁波、漳州、云台山四地为通商口岸,进行中外贸易。1757年,乾隆颁布《防范外夷规条》,关闭了宁波等三口,仅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清廷外贸政策的这一变化
A.阻止了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B.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进程
C.加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海防D.成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8 . 清朝的传统国策是严禁人民移居国外,视移民为"弃民";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规定中国可派员前往调查华工受虐待情形,两年后在古巴首都哈瓦那派驻领事。清政府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重视华工的利益B.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D.中国逐渐接轨近代世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