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读图旨要

清朝前期政局稳定、国家统二国力臻于鼎盛。但在妄自尊大心态、闭关自守政策下,中国与世界先进文明拉开了差距。

清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形势图



问题导引
有学者认为经三代帝王励精图治,清前期呈现“盛世辉煌”的景象,也有学者说这不过是“落日余哮”゜观察图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认识。
2021-10-10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地图册-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2 .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强调治学的目的是要寻求治理国家拯救社会的根本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观点
徐光启“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永世利”
黄宗羲“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徐弘祖“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顾炎武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编》中曾高度称赞中国人“采纳许多有用的外国植物以为己用,并把它们并入自己完整的农业系统中去”。

据记载:宋清间我国作物引种以高产、经济作物为主。棉花、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烟草、辣椒(等蔬菜)先后引入,成为广泛栽培的重要作物。我国作物布局缘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并由此加速了中国农业产业分化与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清时期,果蔬栽培种类比宋元时期增加约一倍,我国现代作物、果蔬种类结构基本上在清代后期已经定型。宋清间人口数量又呈急剧增长态势,高产作物的引入对于缓解粮食供应矛盾、促进农业商品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谈谈你对外来作物在中国传播的认识。
2021-01-29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道德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时代,思想家们对其有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摘编自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

材料二 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作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具备的品德。这样的道德观集中体现了孔子哪一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和阳明学说的特色。
(3)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倡导的道德观。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道德观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八 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1)顾炎武的言论抨击了明代的什么制度?
(2)顾炎武在抨击这一制度时与什么历史事件进行了对比?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败坏人才”的理解。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1591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天津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2019-01-30更新 | 1081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天津卷精编版)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京剧吸收了中国戏曲的传统角色划分,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方面将演员划分为生、旦、净、丑类,称为四大行当。……净,又称花脸,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红色代表忠勇正义,如关羽。

——《京剧行当》

材料二 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

——戏曲谚语

材料三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说唱脸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京剧的特点。

(2)根据你的了解,说出材料三中“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的脸谱分别表示的含义。

(3)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只能日渐衰亡。结合材料二,请你驳斥这种观点。

(4)请你谈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

2018-11-0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 梨园春秋练习题1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文化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指出明清小说产生的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的趋势,并谈谈你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白银经历了从官方非法货币到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过渡的时期。

隆庆元年(1567年)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这条法令是明朝在白银货币化客观现实下,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1581年,明朝正式推广“一条鞭法”,鼓励民众用白银支付税款,不仅直接导致白银成了当时经济社会的主导货币。也影响了之后200年全世界白银的走向。中国自身的白银产量和存量与当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导致的货币需求量相差很大,从1592年到l7世纪初,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1:5.5到1:7,而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l:l2.5到1:14,外国白银向中国流入就成为当时贸易和走私的重要目的。l493——1800年,全世界85%的白银和70%的黄金都出自美洲,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了30,000吨,日本大约生产了8,000吨,总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7,000吨到l0,000吨。l7世纪30年代,西属美洲和日本的白银生产和出口的衰减则使银和铜、银和粮食之间的比价上升,沉重打击了中国货币流通与政府支付体系,明朝政府在征集租税以及供养军队方面遇到严重的困难,导致了崇祯政权的倒台。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等

材料二在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l934年5月美国实行购买白银法案,实施禁止白银出口和白银收归国有等措施,又使国际银价大涨。l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严重缺乏支付工具,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时任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曾在美国留学,对西方金融制度相对了解,强力主导推进币制改革。l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顶住日本强大压力,实行法币改革。将白银立即国有化,停止出口,切断白银与国际汇率关系;同时立即由中央、中国和交通三大银行发行法币,禁止白银流通;放弃银本位制,法币先后与英镑和美元确立固定汇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官方合法货币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