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出现了思想活跃的局面。黄宗羲认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和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主张“君臣平等”。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应“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实行“众治”。三夫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识到权利和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约束权力才能保障自由,有节制的权力之下才会有真正自由,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是节制权力唯一可行的方案。

——摘编自谢斌《论启蒙运动在律思想史中的地位》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的主张在美国实践的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2 . 以下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由此判断该思想家是(       
A.朱熹B.李贽C.黄宗羲D.王守仁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已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
2023-10-1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摘自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有哪些政治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倾向的根源。
5 . 某位思想家传记中有如下描述:“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下列主张是该思想家提出的有(       
A.个性自由B.天人合一C.致良知D.工商皆本
6 . 王阳明主张:“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其意在(     
A.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B.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提倡平等和叛逆精神D.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7 . 2008年5月27日时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拜谒南京中山陵后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其观点应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一脉相承,提出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8 . 古代理学家有言曰:“知痛必己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知己自寒了,知饥必知己自饥了,……。”这位理学家的实际主张是(  )
A.格物致知B.心即理也C.心外无物D.知行合一
9 . “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1724-1777年)的话反映了(     
A.统治者利用理学加强控制B.当时现实社会的世风日下
C.清政府实行了残酷的刑罚D.理学压制人性的实际状况
10 . 《明夷待访录》指出,历代王朝公私不分,权利义务不平,没有公法可言。因此黄宗羲反对“一家之法”“非法之法”,主张“天下之法”“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材料体现出黄宗羲
A.勾画了未来社会政治框架B.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
C.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D.主张分权制衡的先进理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