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1 . 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孔子在中国的形象和地位被人不断拔高,成为圣人和楷模,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孔子在历史小说中被塑造为一个讲究实际利益,同时又灵活变通的人物形象。孔子的形象变化
A.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B.意在颠覆正统的孔子形象
C.符合市井民众的审美情趣D.反映了主流价值观念嬗变
2 .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子不语》中记载:一沙弥自幼随禅师修行,与世隔绝。一日师徒下得山来,沙弥不识牛马鸦犬,禅师一一告知。后见一女子,禅师告之是吃人的老虎。回去后禅师问沙弥所见是否有留恋之物,答曰:“只想那吃人的老虎”。这个故事(     
A.反映了思想解放的潮流B.提倡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C.否定了压抑人性的观念D.冲破了专制统治的牢笼
3 . 有学者指出:传统上被定位为负面性存在的“人欲”、“私”在坐标轴上出现了由负到正的180度的“坐标转位”,转而成了正面的被肯定的存在。明清时期出现的这种变化,着实令人吃惊,故而称之为“剧变”,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作者相关表述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黄宗羲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王夫之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

A.人欲战胜天理并且取得主导位置B.中国开始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
C.资本主义萌芽获得了精神的动力D.人欲在天理范畴内获得一定认同
4 . 明末,王夫之指出:“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由此可知,王夫之主张
A.历史研究应为现实服务B.以史学研究取代儒家经学
C.全面如实记录历史事实D.历史记录应关注底层群众
5 . 明代某思想家主张:“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该观点乎天理
A.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B.动摇了儒家正统地位
C.反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D.隐含-定的平等色彩
6 .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016-11-18更新 | 2021次组卷 | 102卷引用:2016-2017年辽宁庄河高级中学高二上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7 . “占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上述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A.商品经济发展,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B.农耕经济发达,白银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
C.实行闭关政策,中国开始遭到西方的侵略
D.西学东渐影响,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
8 .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良知”即“天理”,是先天就具备的,是“圣人”和“愚夫愚妇”共同具备的。这一认识
A.吸收借鉴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B.颠覆了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
C.暗含否定权威利于思想解放
D.继承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2019-11-13更新 | 590次组卷 | 2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顾炎武认为“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夫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那么县令治理本县就像对待自家事业一样,必然尽心尽力。材料体现了顾炎武(     
A.赞赏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及方法B.挑战传统和提倡效用的思想主张
C.推崇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D.强调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
10 . 李贽认为“一物各具一乾元”“万物统体一乾元”,即每个事物既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又是广阔宇宙的一部分。每个个体作为“乾”的一部分,都分享着“乾”的性质,所以每个人都有“首出万物之资”的潜能,都可以超越平凡,成为圣人。李贽的这一言论(       
A.否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体系B.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C.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风气D.折射出强烈的个体意识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