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李贽,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清《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中说:“贽非圣无法,敢为异论。故其人可诛,其书可毁”。下列言论出自李贽“离经叛道之作”的是(       
A.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D.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2023-10-06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以下言论是他的观点有(     
①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
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③心是非之心,不带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④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2023-10-0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出现一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倾向,其中与商品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期这一经济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致良知”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工商皆本”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2023-10-02更新 | 157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温州环大罗山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明朝中期的一位思想家,把“人欲”看做“天理”的对立物,认为先天的“良知”受到了外来物欲的“昏蔽”,只要人们体会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除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成为“圣人”。上述思想家是(     
A.陆九渊B.王守仁C.王夫之D.黄宗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代一位思想家这样阐述他的“良知”概念“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     
A.主张探究万物,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B.强调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
C.提倡个性自由,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D.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
7 . 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表明,王阳明的心学(     
A.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B.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C.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D.严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8 . 明朝某思想家提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该思想家是(     
A.程颐B.李贽C.陆九渊D.王守仁
9 . 朱之瑜(1600-1682年),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清军南下江南后,他流亡日本并传播儒学,在讲学时提倡“实理实学”,把中国先进的农业、医药、建筑、工艺技术传授给日本人民,为日本的繁荣与进步贡献良多。据此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实理实学”与黄宗羲等人的“经世致用”思想较为接近
B.体现了中华文明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宗藩体系的稳定
C.日本正处于镰仓幕府统治之下,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
D.同一时期的中国在西学东渐的思想碰撞中“开眼看世界”
2022-11-12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选考)
10 . 在王守仁看来,一个观念正确与否,不能离开“行”而只在头脑中加以判定。同样,要了解人们是否真正把握了某种观念,也必须根据其是否实际地践行来加以确认。王守仁的上述思想主要表达了(     
A.“知行合一”B.“经世致用”
C.“致良知”D.“格物致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